2005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06-03-15 13:57
浏览次数:
2005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鸡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5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和创建“最佳投资环境、最佳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开拓创新,奋发努力,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蝉联全国百强城市,位列第78位,工业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荣获西部唯一的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圆满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57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37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32.85亿元,增长9.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2%、57.8%、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247元(折合1394美元)。“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 %。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3.3%,比“九五”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4%,比“九五”末提高3.4个百分点。陈仓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区)。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居住价格上涨4.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2.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8%。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4.19万人,其中: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国有、集体及其他所有制)31.89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5.49万人,私营从业人员11.61万人。全年通过各种渠道新增就业5.02万人,比上年增长30.3%,其中1.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7.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控制在4%的计划目标内。全市新增劳务输出24.6万人,外出务工总人数达到74.6万人次。
年末全市财税总收入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新口径)11.9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1.0%,“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同口径)13.9%。财政支出26.45亿元,增长25.1%。全年税收总收入4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国税收入34.55亿元,增长14.9%,地税收入8.71亿元,增长12.3%,海关关税0.65亿元,增长91.2%,农业四税0.47亿元,增长54.9%。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粮食播种面积38.41万公顷,增长0.9%,粮食总产量156.69万吨,比上年增产0.1%;油料播种面积1.44万公顷,下降1.9%,产量2.22万吨,减产8.6%;蔬菜播种面积4.13万公顷,增长9.4%,产量78.21万吨,增产11.3%;水果年末实有面积3.44万公顷,增长9.2%,产量51.33万吨,增产17.8%。
全年肉类总产量16.63万吨,比上年增长7.3%;奶类产量37.56万吨,增长17.8%;禽蛋产量7.76万吨,下降1.6%。建成畜牧小区322个,年末牛存栏55.84万头,比上年增长4.3%,其中奶牛存栏14.65万头,增长13%;猪存栏117.65万头,增长5.1%;羊存栏70.31万只,下降12.6%;家禽存栏1189.9万只,增长0.8%。
全年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68.6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5%。化肥施用量(折纯)16.9万吨,增长2.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5%;农用拖拉机4.2万台,增长7.7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1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8户,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6户,过10亿元企业11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6.9亿元,增长28.4%。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总产值115.6亿元,增长37.4%,重工业总产值291.3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21.7%。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5.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润13.5亿元,增长70.8%。“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6%。
全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1)。
表1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矿山设备 万吨 4.46 27.6
数控机床 台 2391 29.6
焊接钢管 万吨 58.21 32.2
汽车 万辆 1.11 -7.7
叉车 辆 4395 22.4
心脏启博器 套 5359 21.4
高压开关板 面 683 -8.0
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万台(套) 11.99 11.0
黄金 千克 2150 15.6
锌 万吨 7.65 -5.3
卷烟 亿支 253.75 1.9
白酒 吨 15512 2.0
乳制品 万吨 8.29 94.9
布 万米 15464 26.6
中成药 吨 2254 23.4
水泥 万吨 563.91 15.7
原煤 万吨 73.22 50.3
供电量 万千瓦时 472006 10.4
钛材 吨 4789 24.6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4.85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全市资质等级在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89户。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城镇投资151.5亿元,增长26.1%;农村投资23.7亿元,增长31.3%。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25亿元,增长74.6%;第二产业投资52.86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92.38亿元,增长23.8%,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6.4亿元,增长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投资20.2亿元,增长71.2%。“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0.9亿元,年平均增长20%。
全市6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到位资金87.9亿元,资金到位率97.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内先后有陈仓大道、福谭大桥、上马营生态园二期工程、宝鸡十里铺污水处理厂水回用工程、东岭集团公司新建10万吨锌冶炼及70万吨焦化厂项目、金德工业园、忠诚集团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一期工程、法士特1000T和315T、1600T和400T两条螺旋压力机组生产线、中国联通宝鸡分公司GSM九期扩容、电信大楼、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等42个项目建成投用。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全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见表2)。
表2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能力名称 单位 本年新增
锌冶炼 万吨/年 10
黄金 公斤/年 200
水泥 万吨/年 55.0
中成药 吨/年 19.0
新建公路 公里 194.0
改建公路 公里 254.8
城市道路扩建长度 公里 6.3
各类院校学生席位 个 127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1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商品房销售额10.4亿元,增长21%,其中住宅9.7亿元,增长14.1%。“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67.1亿元,年均增长29.9%。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8.03亿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19.8亿元,增长19.5%;其他行业零售额1.7亿元,增长4.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划分,市消费品零售额90.6亿元,增长14.6%,所占比重为64.95%;县消费品零售额24.4亿元,增长11.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53亿元,增长11.4%。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全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607个,合同引资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到位资金84.2亿元,增长28%。海德堡集团与冀东(扶风)水泥合资、德国施耐德与宝光集团的签约、蒙牛乳业落户高新区等项目先后实施,产业集群招商迈出新步伐;天然气公司产权转让项目、金台观道教文化综合开发项目、周文化城建设项目、高新区步行街暨花园酒店等项目的落实和开工,使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拓展。
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14个,比上年增加3个;合同外资金额2034.5万美元,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1580万美元,增长36%。
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76户,比上年增加28户,其中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17户。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户,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28户。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8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进口总额7373万美元,增长43.7%,出口总额6500万美元,增长22.4%。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额3190万美元,增长1.2倍,其中,进口1907万美元,增长3.7倍,出口1283万美元,增长25%。民营企业实现出口1261万美元,增长2.1倍,农副产品出口618万美元,增长1.3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23万美元,增长29.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41.65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2315万吨,增长33.1%,货物运输周转量19亿吨公里,增长3.8%;旅客运输量5183万人,增长10.2%,旅客运输周转量36亿人公里,增长2.6%。
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到4989公里,比上年增长5.3%,其中三级以上公路2617公里,增长2.7%,公路密度达到27.5公里/百平方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4%。年末民用营运货车5531辆,增长9.6%,客车10506辆,与上年持平,出租车2284辆,下降4.8%。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0.9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8亿元,增长2.3%,电信收入9.1亿元,增长7.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2.4万户,增长3.5%,其中,城市53万户,农村39.4万户;小灵通用户17.9万户,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90.7万户,增长37.4%。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7.8万户。
全年共接待游客71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入境游客3.5万人次,增长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9亿元,增长18%。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3家, AA级3家,A级1家;森林公园11个,总面积38388公顷。国际、国内旅行社28家,星级饭店35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第五届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和太白山旅游登山节”。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9.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86%。当年存款净增60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净增33.38亿元,占存款增加额的比重53.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7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80亿元,增长14.6%,占存款新增额的66.4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2.3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8.57亿元,剔除剥离、核销呆帐、债转股、央行票据置换等政策性因素30.73亿元,贷款实际增加12.16亿元,增长5.27%。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1.29亿元,现金支出104.60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3.31亿元,同比多投放1.14亿元,增长52.55%。
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61.3亿元,比上年下降70.6%。其中,股票成交额59.8亿元,下降72.2 %,国债成交额0.1亿元,下降3.1%。年末上市公司达到5家。
年末各类保险公司12家,保费收入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5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2.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0.9亿元,寿险给付1.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0.8万人,在校生24788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 2.2万人,在校生 4.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35万人,在校生9.57万人,毕业生2.9万人;初中招生6.68万人,在校生21.44万人,毕业生7.82万人,初中升学率为80.61%;小学招生4.19万人,在校生32.84万人,毕业生6.9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35人;在园幼儿(含学前班)5.59万人。全市高考达二批本科上线率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重点中学11所,省级示范中小学36所,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各2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9所,省级示范幼儿园6所。建成全省教育强县1个。
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中实行“两免一补”,年内共为15.35万名学生减免了杂费,免费发放了教科书,为2.35万名寄宿学生给予了生活补助,减免及补助金额达3193.5万元。投资7412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5.5万平方米,惠及学校288所。陈仓园小学已开工建设。
全年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项,省级95项,市级51项。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2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7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51项。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0户。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实现经营总收入170亿元,增长52.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97.5亿元,占全区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为57.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00万元,增长65.7%。新增入园企业80家,新引进项目58个,合同引资54.5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3亿元,增长59.8%。“六个科技工业基地”引进企业33户,引进项目37个,实现合同引资29.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8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艺术表演场所16处,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78个。创作排演的秦腔剧《牛县令传奇》在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上获编剧奖、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7项奖励。小品《美容店的故事》在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中获得优秀作品奖,舞蹈《青铜》、《西府女》、歌舞《太白山踏歌》等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城市请柬》栏目演出。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市图书馆经过改扩建获得“国家一级馆”证书。博物馆12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国家级55件。有50余件珍贵青铜器分别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陕西秦俑博物馆、江苏扬州博物馆展出,法门寺佛指舍利赴韩国展出。
年末市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域拥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9%和 98.35%。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了“宝鸡过大年”、《激情广场大家唱》节目的现场录制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频道策划和录制了《走近宝鸡》专场节目。中央电视台在我市进行“鸡年话宝鸡”的拍摄和直播活动,将凤翔泥塑及木版年画、法门寺的法事活动、姜嫄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宝鸡人民和谐安乐的美好生活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社区服务中心)1347个,其中,医院92所,乡镇卫生院16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所,卫生监督机构4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全市医院床位数达到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万人,其中,医生6596人,护士(师)4137人。年内无偿献血2.6万人次。计划免疫儿童“四苗”覆盖率达到93.7%,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6.9%;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2.58/10万和20.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陇县启动。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渭河公园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在上马营渭河生态园举行了全民健身周千人健身步行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市长杯”、 “十五年西凤杯”全省“县长杯”乒乓球比赛。体育竞技保持好成绩,在参加全省16个项目比赛中,我市代表团夺得金牌101枚,金牌数和总积分居全省第二名。
十一、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年完成10条小道路改造建设任务,新建公交候车棚50个,购置公交车60辆投入营运。新建天然气汽车加油站2座。新建清姜河、金陵河橡胶坝,形成水面10万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初步形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成为陕西省首家“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6%,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4%。天然气用户发展到11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65万平方米。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44.06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41.47平方公里。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98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81.6%。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0d(B)A,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1d(B)A。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在100%,市区内无劣V类水体。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5%以上。2005年5月,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绿色宝鸡”创建活动势头良好。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6万公顷;完成四旁植树1437万株,其中义务植树888万株;绿化各类公路、铁路、河流、渠道、重点台塬坡面1239公里,其中,绿化公路763公里,绿化治理坡面1933公顷。建成绿色通道1004公里,其中沿水系的绿色通道257公里。市区远郊实施北坡南山绿化治理,造林0.4万公顷,植树468万株。全市有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为9.4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3个。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察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处,其中,能源矿产地1处,水气矿产地1处。新查明原煤储量14亿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373.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48‰,死亡率为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2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76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增长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25.4元,增长32.5%。“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0%和7.7%。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469元,增长13.2%。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656户,职工37.64万人,比上年增加10.4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342户,职工33.3万人,与上年持平。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242户,职工35.8万人,增加2.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370户,职工22.14万人,与上年持平;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75户,职工4.89万人,增加4.29万人。全市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5930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6900万元,医疗保险基金21700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76万元,生育保险基金109.8万元。
按时足额为全市11.04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490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287万元;支出医疗保险基金18200万元,工伤医疗保险基金848万元;支出生育保险基金10.1万元;对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下岗职工按时发放基本生活费1651万元。共有9.27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58.5元/月。
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床位1680张,收代养1190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36个,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1450万元。
扶贫工作继续推进,解决了8.29万人的温饱和脱贫,对5000名贫困户子女进行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013户、4594人。实施“突破西山”战略,对西山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开发。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财政收入为新口径;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