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农业品牌 打造“宝鸡名片”

编辑:杨小峰 来源:计算中心 发布时间:2019-08-26 10:53 浏览次数: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诸多要求和具体方向,包括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等。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品牌是名片,更是核心竞争力。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粉,巴西的咖啡、智利的车厘子之所以能驰名全球,就是因为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宝鸡的“眉县猕猴桃”“凤县大红袍花椒”“麟游核桃”“太白高山蔬菜”“陇县食用菌”等品牌也都做得有声有色,为农民增收致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宝鸡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宝鸡市紧紧抓住关天规划实施和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深挖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园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宝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进入从局部探索向全面推进突破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8年,宝鸡市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60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0.4%,夏粮播种面积279万亩(小麦275万亩,占夏粮总播种面积99%),秋粮播种面积209万亩(玉米182万亩,占秋粮播种面积87%;大豆14万亩,占秋粮播种面积6.7%)。通过联合抱团、引进企业、新建自营等方式,发展新型经营组织,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4户、农民合作社4360个、家庭农场1071个。全市以村级种植养殖为基础的矮砧苹果、猕猴桃、奶山羊和中蜂产业不断壮大发展。2018年,宝鸡市经省级农业部门认定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个数已达到42个,认定数量仅次于榆林和咸阳,位居全省第三。2018年宝鸡市出口果品、蔬菜等农产品2万余吨,创汇2600多万美元。
        2018年12月11日,在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眉县猕猴桃、凤县大红袍花椒获评“国家气候标志”(农产品气候品质类),这是陕西省首批获得该项认证的农产品品牌。“宝鸡苹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麟游核桃”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白高山蔬菜”供港进澳,陇县食用菌出口韩国,宝鸡被授予“中华蜂蜜之乡”称号。通过这些品牌建设,为宝鸡市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创建农业品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目前,宝鸡市农业品牌建设势头良好,但在市场培育、运营管理、品牌宣传、注册使用等工作中,依然存在特色不明显,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诸多问题。
        (一)涉农企业普遍实力弱,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忽视品牌经营,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一是品牌意识不强。一方面,部分生产企业(各类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在品牌培育方面,缺乏长远规划,认为商标通过了注册,就成了“品牌”农产品,追求高产量,忽视品质提升,不愿参加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有的即使参加了相关的评比活动,获了奖、成了名,却将其束之高阁,未能借奖壮牌、借牌抢市;另一方面,部分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尚未建立。同产地特色农产品在区域内具有类同和替代性,一品多牌,无序竞争,必然削弱同一产地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二)部门之间就品牌建设欠沟通,协作少,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农业品牌建设涉及部门多,分属不同行业,各自职能的侧重点不同,相互联系、沟通少,难以对全市农业品牌进行总体统筹规划建设,在品牌申报认证、生产监管、质量提升等工作中难以下形成强大合力。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政府主导的宣传工作,各部门各自为阵、小打小闹,宣传规模小、平台少,注册的商标不少,真正突出的品牌很少;经营者各自为战,攥不紧“拳头”,形不成区域品牌合力。宣传工作的缺失,大大影响了宝鸡市农业特色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全市不少品牌农产品具备打造精品、名品的条件,但受产业政策、管理模式、资金、技术等客观因素制约,未找到适合自身的品牌建设模式,无法真正获得品牌实惠。
        (三)现有品牌多、名牌少,品牌农产品“走出去”能力不足。由于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我市多数县区政策扶持资金少,政策措施不尽完善,导致各县区工作发展不平衡。农业国际参与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品牌的知名度要靠产品的产量和销售规模来体现。没有相应的产量和销售规模,产品就不会有足够的品牌认知群体,就不可能成为名牌,再好的商标也不会产生大的作用。据调查,大部分品牌农产品受产量、成本、品质、物流等因素影响,销售渠道以菜贩地头收购、批发市场销售为主,打入大型酒店、商超的较少。市场竞争力不突出,与普通产品混搭经营,价格相差不大,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无法体现。相当部分品牌农产品侧重礼品销售,仅靠节假日带动,市场大都限于市内,没能走出去。如果这些品牌农产品走精品化道路,会赢得市场、创造效益。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开放性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形成宝鸡特色的农业国际品牌等还有不少潜力可挖。
        三、做大做响宝鸡农业品牌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我们在营商环境调研中,多个企业谈到宝鸡市在对外宣传上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宣传整体合力,建议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纸媒、各类会议活动等多种渠道和平台,特别是全国性的各类博览会,都可以组团参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对宝鸡农产品品牌进行宣传,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展全国市场的美誉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加大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树品牌形象,推产品销售,创驰名商标,全力打造让百姓放心的绿色健康无公害特色农产品。
        (二)多点发力,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建议出台一些对涉农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在市场拓展、资金筹措、学习培训、人才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待优惠政策,全方位给予引导扶持,提升宝鸡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搭建平台,在资金、宣传、税费、金融、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它涉农主体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以现有品牌建设为抓手,结合宝鸡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对目前存在的“多、杂、散、小”的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科学谋划、资源整合,统筹制定宝鸡市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筛选一批有经济实力、有发展前景、有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组成经营合作联盟,大力培育扶持,从而示范带动宝鸡市农业发展,做大做强宝鸡农业品牌。 
        (三)以农为本,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以补贴、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循序渐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品质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创建名牌必须质量过关。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户,要严格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规则和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准进行生产经营,确保产品质量。申请主体要切实做好品牌的管理使用,落实具体责任人,在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建立监管体系,杜绝以次充好、短斤缺两,产品质量不过关、恶意破坏市场秩序等不良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保护品牌声誉,提升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打造宝鸡农业特色产品优良口碑。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走品牌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