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蔬菜生产稳中有升 开局良好---宝鸡市上半年蔬菜生产情况简要分析

编辑:朱文英 来源:农业科 发布时间:2021-07-26 13:57 浏览次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半年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发展要求,持续发展特色产业, 深化“3+X”工程,做好绿色种植文章,蔬菜生产稳中有升,开局良好。

一、上半年全市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一)蔬菜面积、产量双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26251公顷,比上年同期增加713公顷,同比增长2.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3万吨,同比增长6.3%;分县区种植面积来看,12个县区中,渭滨区、金台区因距离市内近,进市务工人员增多以及征地等原因蔬菜种植面积下降,其余县区均为增长;分县区产量来看除渭滨区减少外,其余县区均为增长;分品种来看,叶菜类、瓜菜类、葱蒜类、白菜类、甘蓝类、茄果类和菜用豆类种植面积均为增长,其中叶菜类增长最多,同比增长12.2%;叶菜类和瓜菜类产量增长最多,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8万吨和0.4万吨,菜用豆类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10.7%。

(二)高山冷凉菜发展持续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市持续开展在太白、凤县、麟游县及陇县、千阳县海拔在800米以上区域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在太白县继续实施万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截止上半年,全市高山冷凉菜种植面积13318公顷,占全部蔬菜总面积的50.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2个百分点,产量19.0万吨,占全部蔬菜总产量的49.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1个百分点。上半年太白绿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向粤港澳供应蔬菜共计950吨,产值达475万。

(三)食用菌产量持续增长

食用菌是我市一项特色种植产业,以陈仓区、太白县和陇县为主要种植区域。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助农增收脱贫,如今在乡村振兴中仍是主导产业之一,持续向好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食用菌产量1.02万吨,同比增长4.7%,各县区均呈增长趋势。陈仓区食用菌产量0.6万吨,占比最大,占全市总产量的60.6%。

(四)园区、基地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基地现已成为基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进动力。我市陈仓区东关街太公庙村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辐射周围6个村,仅蔬菜产业一项,该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蔬菜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6%。凤翔区陈村镇双层蔬菜大棚种植产业园种植的辣椒,棚均收入6000多元,有效带动该村及周边百余户村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1、蔬菜种植规模小,产量低。根据全省11个市区上半年蔬菜生产情况来看,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在全省位列第七,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8.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在全省位列第七,仅占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的4.6%。

2、设施蔬菜面积占比小,设施化水平低。据2020年设施农业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部蔬菜面积的11.7%,占比较小;设施农业以大拱棚、中小棚为主,目前仍有很多棚体是竹竿棚架;水肥一体、卷帘机、智能化监管等还没有普遍应用,种植、采收机械化应用率不高,生产成本大。

3、设施蔬菜品种单一。我市设施蔬菜主要以黄瓜、西红柿为主要品种,兼种绿叶菜、西葫芦、茄子及豇豆等,不仅品种单一,而且大都不成规模,生产大都还是沿袭传统方式,经济效益一般。

4、人才技术力量不足。随着城乡结构的变革,农村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年龄偏大,接受、掌握新技术较慢。基层农技部门蔬菜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力不从心。

三、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设施棚体老旧、老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积极引导、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投入,加快对棚体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设施机械化水平,为提高设施农业产量做好基础保障。

2、提高从业者水平。一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社会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资金投入,吸纳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业从业者水平;另一方面,制定利好政策、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支持外来投资蔬菜生产的人才,促进蔬菜产业高效发展。

3、强化技术服务支撑。生产技术部门要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除了实地做好技术指导,切实解决蔬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还应借助多种平台媒介,搞好宣传培训工作,帮助种植户及时更新生产技术知识,提高种植作务水平,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