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编辑:樊宏宽 王红梅 来源:农业科 发布时间:2022-05-05 09:23 浏览次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认知感受和满意程度,总结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分析存在问题,近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的方式,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群众感受深切,整体成效显著,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问卷调查。针对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认知感受和满意程度,在我市眉县、千阳县各选取10个村,开展问卷调查。其中调查村干部15名,调查群众185名,填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问卷200份。

(二)座谈了解。针对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住建局、环保局、林业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座谈调研,了解情况,查阅资料、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人居环境整治落地见效群众感受深切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知晓率高。在参加问卷调查的村干部和群众中,100%表示知晓并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有97.8%的群众表示知道农村“三清一改”制度的内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改不良生活习惯。

(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占比高。问卷调查显示,99%的群众家庭的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理。同时,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也达到95.1%,并且有45.9%的群众认为本村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所调查的村全部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所调查的村全都实现了电子商务配送点、光纤宽带、移动网络、数字电视均的全覆盖。所调查的村全部配备了图书馆、文化站、卫生室、健身广场。有96.2%的村民水泥路连接到了家门口。99.9%的村民能饮用上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四)四个方面变化最大。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干部群众中,感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是“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了”、“村、组、庭院绿化美化了”、“水泥道路通到家了”、“农村晚上也有路灯了”。

(五)环境整治群众满意度高。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干部群众中,有92.4%的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表示满意。有98.9%的受访村民对本村“村两委”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表示满意。

(六)农户改厕意愿强烈。在参加问卷调查的185名群众中,愿意按照卫生厕所标准改厕的达到了95.1%。在已经实现改厕的村中,实行了粪污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化处理的村占比达到74.6%。

(七)三方面工作需加强。调研显示,干部群众对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村民卫生习惯养成和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这三个方面的不足反映最为集中(见图1)。认为当前最需加强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建设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教育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生活污水治理水平(见图2)。


三、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成效显著

(一)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市上先后组建多个农村改厕技术服务专家团,分赴县区,为全面推进农村改厕提供技术服务,各县区按照年度计划积极抓好进度落实,针对群众参与积极、村庄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市县联合,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实施整镇、整村连片推进。在改厕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四统一”机制,即统一采购厕具、统一施工标准、统一组织建设、统一检查验收,保障了改厕质量和效果。截止202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改厕2.23万座,占省上下达改厕任务的138%。眉县“45643”改厕模式成功入选全省农村改厕工作十大典型范例,成为全省改厕工作的榜样。

(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实现。近年来,全市通过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塘沟内、村庄周边散存的生活垃圾,规范农户庭院及房前屋后“三堆”(柴堆、粪堆、杂物堆)活动,按照“五有”(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有完善的监督制度)标准和“四个环节”(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要求,以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为基本模式,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坚持每户一个垃圾桶、每组一个垃圾收集车、每村一个保洁站、每站一个垃圾清运车,累计配置牵引式垃圾转运车1080辆和转运厢3699个、小型垃圾收集车4860辆、垃圾桶近20万个。到2021年底,全市共有9320个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治理比例达到86.5%。眉县探索以镇街为单元的“垃圾焚烧处理整县推进”模式,在营头镇、常兴镇、齐镇率先建成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站3个,垃圾灼烧残量接近“零填埋”。2021年渭滨区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凤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三)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推进。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结合部、乡村旅游风景区等六类地区为重点的生活污水治理活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纳厂、集中、分散”三种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管控。同时开展清理整治河道“四乱”问题,全市水域生态大幅改善,到2021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4%。开展受生活污水影响的农村小河道治理,全市农村小河道生态大幅改善,清姜河获全国最美家乡河。

(四)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一是不断推进农村人居饮水工程,改善农村人居饮水环境,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6%。二是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95%,全市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三是农村公路等次不断提升,实现了10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通客车,95%以上的村民小组和93%以上的村民门前实现了道路硬化。四是加快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

(五)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扎实有效。持续推进畜禽健康养殖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9%。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65个,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具2.2万台(件),全市秸秆利用率达到95.2%。

四、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 后续维护难保障。调研中了解到,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工作牵扯到农户厕所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绿化、村组卫生保洁等方方面面,前期资金来源以项目建设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为主,项目建设完成或集中整治结束后,后续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缺乏资金保障,道路破损、绿化修剪、设施维护等得不到及时维护和修复,影响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开展和长效作用发挥。

(二)污水治理进展较慢。调研中农村干部群众反映,当前人居环境整治中最大的不足是污水治理处理工作比较滞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虽然全市正统筹实施农村污水处理与农户改厕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也只有35.4%,与农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

(三)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县区只注重环境整治示范村的建设,导致示范村亮点很亮,一般村工作抓得不够,进展不大,没有做到全域整治和常态化管理。有的县区环境整治工作仍处在“初级版”模式,把人居环境整治简单理解为打扫干净、摆放整齐。

(四)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个别群众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政府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二是部分群众环境意识较差,传统生活习惯根深蒂固。

五、意见建议

(一)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维护投入。要克服重建设、轻维护,重集中整治、轻长效管理的思想,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长效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整合涉农环保资金,投入人居环境整治;二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列出一定比例,投入人居环境整治;三是从收益群众中按人、按户收缴一定费用,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投入。

(二)因地制宜加快污水治理。一是对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结合部、旅游风景区等六类地区为重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二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对城中村、靠近城区或工业园区的村庄,接入城镇污水管网进行处理。对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条件较好的村庄,建设人工湿地(或生态涝池)进行处理。对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采用结合卫生改厕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

(三)坚持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结合。既要持续开展 “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百镇千村万户美丽工程”,树立榜样,做出示范,又要由点到面,村村推进。尤其对基础条件差、工作相对落后的地方,更要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强化督导、重点突破,实现整体工作上台阶。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养成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常识,提升农民群众人居环境共建共享意识。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头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为广大村民做出表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