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惠企 纾困减负 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郝会玲 罗昌洪 来源:普查科 发布时间:2022-07-22 16:17 浏览次数: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创造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就业、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社会稳定等各方面。今年以来,在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激励支持下,宝鸡市小微企业不断增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呈现恢复发展态势,经营状况稳中向好,发展潜力持续释放,本文通过抽取近50户小微企业进行电话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大部分小微企业存在市场竞争大、用工难留人难、运营成本高等诸多困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助推我市

一、我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小微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稳定器作用。截止2021年末,我市共有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45927个,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的98.9%,与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小微企业为28742个)相比,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增加17185个,年均增长16.9%。从入库年度来看,2019年新增小微企业2098个、2020年新增小微企业4911个,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9546个。自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以来,小微企业数量逐年攀升,2021年新增最多,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26.7%。

(二)各行业小微企业中批发零售企业较多,从业人员更趋集中。2021年,我市小微企业三次产业结构分布占比为3.97∶30.44∶65.59。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我市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行业。与2020年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建筑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在册小微企业数同比涨幅均超20%,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涨幅达到66.7%。

从行业分类看,我市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中共有批发和零售业11885个,从业人员68190人;制造业法人单位6509个,从业人员92866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7556个,从业人员40532人;建筑业法人单位6866个,从业人员75248人。单位数量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26.2%、14.3%、15.2%和16.7%。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17.7%、24.1%、19.5%和10.5%。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这四个行业中。

(三)科技创新型企业及“五上”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占比较高。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等利好政策。2021年,全市共有中小科技企业法人单位336个,与2020年相比增长13.9%,科技型企业增长较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327个,占比97%,占比较高。2021年末,全市共有“五上”企业2770个,其中小微企业2343个,占比84.6%。单从全市“五上”企业规模来看,虽然已达规模但小微企业数量较多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统计显示,2021年末,全市879户规上工业企业中的小微企业比重近九成;全市817户批发零售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占82.7%;全市292户住宿餐饮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占95.5%。总之,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稳住小微企业,对全市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四)小微企业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未来预期看好。近年来,宝鸡市持续出台《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给予较多扶持。陆续出台的惠企政策缓解了小微企业的压力,有效的改善了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效果明显。据电话调查,三年来受疫情影响,80%的小微企业在2021年以前企业发展不稳定,预计在2022年或以后生产经营将取得增长或持续平稳。据调查,43%的受访小微企业对前景充满信心,未来预期看好即可实现恢复增长态势。

二、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小微企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通过抽取近50户小微企业进行电话问卷调查显示,受疫情及经济大环境影响,相较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差,小微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长足和远景发展。

(一)企业融资困难。通过电话调查,大多数企业虽然没有融资这方面的需要,但有个别企业谈到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一是银行融资设置条件多,银行出于对信贷资金安全考虑,一般将信贷重点放在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有偿还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上,银行对小微企业重视不够,设置条件多,不愿意给小微企业做融资,缺乏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二是融资成本高,据了解,愿意给小微企业做融资的小银行信用担保的利率、抵押担保的利率比大中型企业享受的利率平均高出1-2个百分点,使企业主望而却步。三是融资风险大,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使民间非正式金融市场得以客观地存在,但民间融资市场受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较弱,一旦发生危机,小微企业的生存就受到威胁,无形中加大了融资的风险。

(二)企业用工难,留人难。电话调查显示,今年40%企业需要招工没有招满,15%企业需要招工但没招到,45%企业不需要招工。55%的小微企业反映人力资源不足,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一是企业都为小型和微型,好多企业仅限于存活且盈利少,年轻的专业人员不足,大多数企业无研发人员或研发人员少;二是产业技术工人较为紧张,本地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多数远赴外地创业,能留下来的优秀人才较少,存在招工难现象。据了解,目前宝鸡普工月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工资待遇较低,年轻劳动力不愿返乡,多数工人年龄在50岁左右。小微企业一线员工多为周边农民工,技术性员工招聘困难,招聘过来的人才很多也会因薪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原因选择跳槽或转行。

(三)运营成本持续上升。调查显示,与往年相比,2022年小微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营销成本上升及人员工资增加是企业利润进一步缩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小微型制造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更加明显。以某生产文具为主的小微型企业负责人表示,聘用普通员工的工资由2021年的2800元涨到了2022年的3300元,技工工资甚至涨到了4500元以上,用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2%左右,企业运营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大。

(四)小微企业自身问题较多。从目前我市小微企业现状来看,自身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比如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投资与收益比例失衡、法制观念不强、员工福利差、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市小微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有很大的关系。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金融服务水平。这两年中央和全国各地陆续多次出台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政策,2022年上半年惠普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0.3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发力,改进贷款服务方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周转难、缺抵押等问题。因此,持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督促国家普惠性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搭建“政、银、企”信息平台,促进三方之间良性互动、合作共赢,通过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实现银企对接、项目对接和信息对接,促进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互动。建立与多家担保机构的合作往来关系,努力为中小微企业减少贷款费用,降低中小微企业担保中心的担保准入门槛和反担保收费标准,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不断创新金融政策工具,持续做好支持小微企业的“大文章”。

(二)搭建校企平台,加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与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合作往来,实行校企合作,企业及时与高校对接,强化人才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并加大对其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实现互利共赢。政府应在各招商引资等推荐会、人才招聘会上加强宣传,吸引人才。同时鼓励指导企业重视人才及职工素质培养,保证人才招的来、留得住。

(三)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帮扶力度,着力为小微企业“供氧”“输血”。针对小微企业在租金社保等减免及延迟缴纳、提供稳岗补贴帮助企业招工、阶段性免征企业增值税或降低税率以及加大贷款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集中期盼诉求,合理出台、优化并适当延长中小微企业相关扶持政策,帮助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尽快恢复产能,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打牢坚实基础。同时对小微企业多一分支持和关爱,多一点实招和硬招,使小微企业焕发新的勃勃生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转变观念,加大创新力度。从目前我市小微企业产业结构来看,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败。虽然小微企业在资金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企相比,但却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也拥有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我市小微企业一定要转变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

注释: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单位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本文的小微企业是指小型和微型企业。按照分行业情况划分,工业小微企业是指营业收入小于2000万元且从业人员小于300人;建筑业小微企业是指营业收入小于6000万元且资产总额小于5000万元;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是指营业收入小于2000万元且从业人员小于100人;房地产开发经营小微企业是指营业收入小于1000万元且资产总额小于5000万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小微企业是指从业人员小于100人且资产总额小于8000万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