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文化产业从起初的文化设施薄弱、产业规模有限等重重挑战中稳步崛起,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锚定“推进文旅提质发展、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聚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规模稳步扩大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宝鸡市经济和文化事业均处于恢复和起步阶段,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主要依赖报纸、戏曲等传统行业维持市场活跃。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扩容提质,依托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潜力项目,一批具有文化属性的工业企业不断壮大,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到2023年,全市已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922个,是2008年的4.26倍,文化产业9个行业大类中宝鸡已拥有8个大类,涵盖21个行业中类、34个行业小类,不仅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领域规模扩大、质量提升,还有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和会展等领域的新兴业态相继涌现,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发展新格局。
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攀升。自2008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稳定增长态势。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3.74亿元,占GDP比重为1.69%。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88亿元,占GDP比重为1.73%,较2008年提高了0.6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较2008年增加了36.89亿元,年均增长13.1%。
两大行业带动效应逐步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致力于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持续优化并升级文化产业结构。分行业看,2014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09亿元、3.76亿元和11.38亿元,占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之比为31.9:16.9:51.2;到2022年,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下降,三大行业增加值之比调整为34.9:6.1:58.9,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两大行业共占比93.8%,充分凸显出其强大带动效应,成为主导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宝鸡市2022年与2014年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对比
文化制造业 |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 文化服务业 | ||||
增加值(亿元) | 占比(%) | 增加值(亿元) | 占比(%) | 增加值(亿元) | 占比(%) | |
2022年 | 15.68 | 34.9 | 2.75 | 6.1 | 26.45 | 58.9 |
2014年 | 7.09 | 31.9 | 3.76 | 16.9 | 11.38 | 51.2 |
文化产业项目和投资稳步增长。宝鸡市始终致力于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与发展。2019年成功举办文化产业发展大会,集中展示了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化宝鸡”“魅力宝鸡”新形象,成功签约张载文化产业园、西北康养城等12个项目,引资147.8亿元。此外,还为32个项目积极争取到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6350万余元,并专门设立3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近年来,宝鸡已成功招商引资签约文化产业项目63个,签约资金达到294.2亿元,为全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3年宝鸡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18条扶持措施,配套市级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运营。当前,全市已建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基地)9家,骨干型文化企业12家,认定高成长型文化企业50户、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这些园区和基地的建成,为宝鸡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持续提振市场活力,2022年,宝鸡市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8.99亿元,比2012年支出增加5.55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为2.23%,较2012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771元,较2012年增长29.3%,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505元,是2012年的2.42倍。
二、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文旅市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新中国成立75年来,文化产业不仅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还带动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制造等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联动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宝鸡市深度挖掘周礼文化、青铜文化、先秦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实施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八大行动”,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文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201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迈过1亿人次大关,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年高达12267.3万人次。到2023年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0.69亿元,较2008年收入增长了9.85倍。
文旅品牌独具特色亮点纷呈。近年来,宝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实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聚力打造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魅力都市游、特色工业游、美丽乡村游、赛事节会游六大优质旅游产品矩阵。关山草原5A级景区和天台山、千湖4A级景区,以及大水川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正在加速推进,宝鸡城市马拉松、啤酒音乐美食节、国际酒业展览会等品牌节会广受好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推进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成见效,充满历史韵味的西府老街、陈仓老街和洋溢着现代生活气息的茵香小镇等一批文化街区与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太白山旅游景区、法门文化景区、周文化景区,巧妙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旅游理念,独具宝鸡特色的文化旅游越来越有吸引力,“看中国·来宝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文体氛围浓厚,活动享誉内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宝鸡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战略,共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达126余场次,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有效提升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渭河健身长廊、团结运动公园、太白鳌山滑雪场等集运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大众活动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体育赛事蓬勃开展、体育设施日益完备、体育精神广泛深入人心、文体融合赛事经济效应持续释放,有力地推动了宝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事业兴盛繁荣,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文化资源和服务覆盖面有限。改革开放后,全市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23年,全市14个文化馆、13个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116个镇(街道)、1323个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100%,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9.98%,电视覆盖率达100%。同时,通过实施一系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千阳大剧院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宝鸡原创本土话剧《面皮》、舞剧《青铜》等优秀的文艺精品纷纷登上舞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物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宝鸡是文物大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市通过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为文物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2023年末,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4个,各类文物点3476处,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法门寺遗址等27处相继申报命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3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89处,与2018年相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增长28.6%和42.5%。全市共有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1089件(组),较2018年增长3.5%,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9件(组)、二级文物1396件(组)、三级文物9154件(组),分别较2018年增长44.1%、7.1%和1.2%。
随着文化产业的日益壮大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宝鸡已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魅力的文化发展体系,为宝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看中国·来宝鸡”必将产生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影响,让宝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