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
发布机构: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24-05-11 16:16:26 |
名 称:2024年全市统计工作要点 | |
有 效 性:有效 | 文 号: |
2024年,全市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围绕“两库”(高质量数库、高水平智库)建设,开展“三项提升行动”(数据质量提升、业务能力提升、作风效能提升),抓实“六项重点任务”(政治引领、经济普查、监测分析、统计法治、改革创新、基层基础),努力开创统计现代化事业新局面,为全市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先行区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和保障。
一、强化政治引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统计工作决策部署
1.强化理论学习。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办法》《规定》《监督意见》,全力推动党中央关于统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细落实。
2.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推动融合提升。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市之重任”、“统之要事”,主动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重点任务和重要活动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二、聚力“两库”建设,做精做细经济形势监测分析
4.拓宽监测评价广度。围绕建设高质量“数库”,常态化做好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监测,定期召开经济形势研判会和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敏锐把握经济全局性趋势性变化,强化统计监测和分析研究,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撑。加强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反馈结果分析研究,对统计部门监测的18项指标逐项研判,分析查找每项指标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为做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提出针对性建议。
5.强化分析服务深度。围绕建设高水平“智库”,聚焦全市“一四五十”战略、“十项重点任务”、“三个年”活动及工业强市、数字经济、城乡融合、文化强市、乡村振兴、低碳转型、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做好月度和季度经济运行分析,重点关注投资恢复持续承压、工业增长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回升动能不足、能耗压力依然不减等问题隐忧,努力推出更多“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不断提升统计分析的前瞻性和预警性。
6.加大宣传解读力度。精心做好统计资料的编辑与开发,综合运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手册、经济运行监测、微信微博等多种载体,动态、创新、权威解读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精准做好经济发展成就解读,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新形势,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三、严把数据质量,全力以赴做好经济普查和专项调查
7.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现场登记。强化决战意识,坚决扛起普查责任,加强对现场登记工作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督促指导、加强工作保障,完整准确采集各项指标数据,做到普查单位不重不漏,高质量完成普查现场登记。
8.强化普查数据质量全流程管理。加大普查数据审核力度,坚决做到随报随审随改,综合运用交叉汇总、关联审核等多种方法,提高数据审核质效,确保12月底前完成普查数据审核、汇总和评估。落实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做好数据质量检查、国家事后数据质量抽查,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9.持续做好各项专项调查。统筹推进投入产出调查、社情民意调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调查等专项调查及工业、能源、投资、贸易、服务业、人口就业、社会科技和文化、农业农村等领域的常规统计调查,确保各项调查真正成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10.抓好一套表调查单位入库纳统。利用五经普数据,建立完善“准规上企业信息基础库”,精准筛选,及时反馈给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培育,全面摸排达标企业,规范入退库流程,对入库、退库企业严格分级审核,做到严进严出,确保“入库源源不断、在库保持稳定、出库符合规定”,为全市经济稳增长做好服务保障。
四、深化法治建设,积极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
11.厚植统计法治理念。把领导干部依法组织领导统计工作作为普法宣传的重点,把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作为普法宣传的关键,把调查对象和社会公众支持配合统计工作作为普法宣传的长期性任务,持续推进统计法律法规进党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持续营造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12.保持执法监督高压态势。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持续推进“四个必查”、“三个一批”常态化,全年至少开展2轮 “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查清失实数据的造假行为、违法责任,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巩固专项治理成果,采取“市级抽查、县区自查”的联动方式,紧盯重点指标数据报送全过程,常态化开展数据质量核查,对发现的问题线索,真查严查,绝不姑息迁就。
13.健全完善防治统计造假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国家专项统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开展“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健全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建立完善数据质量核查制度、数据审核评估制度、数据质量监管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确保源头数据质量。从督察整改工作中汲取教训,健全防治统计造假机制,建立完善防治统计造假考核评价机制、部门联动协同机制、追责问责机制,形成不瞒报、不漏报,不能假、不敢假的局面。
14.狠抓法治队伍建设。将考取统计执法资格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统计执法人员配备和业务培训,督促指导市县统计人员积极考取统计执法证,进一步充实执法检查力量,为防治统计造假提供有力支撑。
五、紧盯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15.深化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协同相关部门,持续做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持续开展重点产业链监测,加强能耗统计监测,夯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推进企业电子统计台账应用,落实投资当月统计,探索开展社会资本投资统计监测,巩固拓展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成果。
16.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增加值核算。结合经济普查有关资料,持续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科学完善民营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持续完善《民营经济增加值核算办法》,全面精准反映经济发展成效。
17.及时跟进国家局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健全完善数字经济全口径增加值核算、评估和监测制度,继续做好文化产业年度核算,探索开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和体育产业专项调查。
18.推进统计信息化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把统计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深入开展统计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经济普查数据处理、资料开发等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整体统计工作水平
19.推进基层工作规范化。探索加强县级统计机构、稳定镇(街)统计人员、提高开发区统计能力的有效举措,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抓好业务指导管理,推进基层形成制度健全、流程规范、业务扎实、资料完整、条件完备的规范化体系。
20.增强部门统计合力。依法依规对部门统计标准和调查项目进行审批备案,加大业务指导和信息共享力度,注重将部门行政记录和社会大数据作为统计数据重要来源,推动各类数据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1.开展业务能力提升行动。针对统计督察发现的短板弱项、日常工作的困难问题,市县要共同发力,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统计业务大轮训,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统计机构、相关部门和企业统计人员全覆盖。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的模式,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统计业务大培训和法治宣传,持续推进统计法进党校、下基层、进企业,力争全市培训5000人次以上。
2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局智慧统计总体设计,深化大数据统计应用,积极探索“统计云”平台运用,持续推进企业电子统计台账工作,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各县区要争取多方支持,抓紧淘汰落后设备,增加安全投入,加强技术培训,筑牢网络和数据安全防线。
七、勇于担当实干,汇聚推进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23.提振精神鼓干劲。全市统计系统各级干部要提振精气神,找准参照标杆,定位正确选择,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爱岗敬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于工作,努力在实干、苦干、巧干、中取得新的工作绩效。
24.强化本领提能力。着力克服干部“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对上做好汇报衔接,对下做好统筹指导,加强横向交流和部门协作,提高法治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统计问题,提高防治统计造假本领,扎实推动依法统计依法治统。
25.脚踏实地抓落实。统筹谋划好年度统计重点工作,着力抓好统计监测、五经普、防治统计造假等重点任务,有效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协调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6.担当实干强作风。开展“作风效能提升行动”,重点做到“六个坚决杜绝”:即坚决杜绝以GDP增长论英雄的速度情;坚决杜绝一门心思在数据上“想办法”、“造业绩”的造假冲动;坚决杜绝不顾客观实际、不按规律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唯上”思维;坚决杜绝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的折腾做法;坚决杜绝刻意逃避、掩盖矛盾和问题的“鸵鸟心态”;坚决杜绝“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躺平”思想。
27.协调联动聚合力。各县区要重视系统上下的沟通与联动,对上多争取、多汇报、多试点,对下多听取意见建议、多主动服务。县区之间要不断增进联系交流,打破信息壁垒,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沟通。加强与发改、工信、商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沟通,同心合力完成跨部门工作任务,形成凝聚合力干事业、和衷共济谋发展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