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宝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勇毅前行,一步步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75年风雨征程,75年踔厉奋发,75年来宝鸡紧跟时代发展,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努力在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
综合实力跨越发展。75年来,宝鸡经济年均增长8.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4%,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5.4%。202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财政支出分别达到283.33亿元和418.78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2842倍和39138倍;各项税收收入251.95亿元,是1978年的140.8倍,年均增长11.6%。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215.64亿元,75年年均增长21.3%;贷款余额2679.46亿元,年均增长21.0%。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由1949年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单一经济模式发展为一产基础持续稳固、二产加快转型升级、三产规模日益壮大的“二、三、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快速崛起,规模逐步壮大,2009-2023年年均增长9.2%,2023年占GDP比重50.1%,支撑起我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逐步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1991-2023年年均增长9.3%。工业强市优势巩固,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稳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1.7%,比十年前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十年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2.2%。投资质量持续提升,近10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2%,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7%,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55%以上。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3年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2005件,是2018年的1.8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45.51亿元,是2018年的1.52倍。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农业生产力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农业生产模式持续变革,生产力稳步提升,农业生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2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5.9倍,是1978年的117.8倍。农业生产由粮食种植为主发展为“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并驾齐驱。成功创立眉县猕猴桃、太白高山蔬菜、千陇奶畜等品牌,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93个,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9户。粮食生产“二十连丰”,2023年粮食总产147.32万吨、亩产323.04公斤,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4倍和4.4倍;肉类总产量11.17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2倍;水果产量166.12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9.7倍;蔬菜产量181.21万吨,1985-2023年年均增长5.5%。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鸡仅有传统工业企业及手工作坊85个,“一五”、“三五”时期,国家投资新建和内迁了一批重点企业,奠定了宝鸡西部工业重镇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宝鸡工业再次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宝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千户,形成了涵盖34个行业大类、125个行业中类、256个行业小类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涉及宝鸡的有13条,其中8条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在宝鸡。1949-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1%。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转型,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金融、物流、信息、科研、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多业态、新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2023年末,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327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9户。服务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1978-2023年年均增长9.4%。服务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也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2023年达到55.4%。
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宝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突破发展,工业“制造”向“智造”升级。近年来,宝鸡市在深空、深海、深地、高铁、智能机器人、核能发电、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打破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西北城市第二;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50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4.8%。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45户,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贯标企业320户,数量位居西北城市第二位。
三、市场流通日趋繁荣,内外贸易蓬勃发展
交通电信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市持续加大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建设投资力度,全市交通邮电通信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末,全市综合交通网络里程达到1.90万公里,公路总里程1.8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101公里/百平方公里。202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44.20亿元,是1949年的16370倍。固定电话用户56.10万户,是1978年的36.6倍;移动电话用户393.39万户,是2001年的16倍;固定宽带用户205.53万户,是2001年的56.6倍。
消费市场日趋多元。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物资供应逐步丰富,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华润万家、永辉超市、大润发等国内知名零售企业,开元商城、天下汇、银泰商城、吾悦广场等综合性购物中心先后建成运营;网络营销异军突起,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型业态快速扩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393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963.82亿元,年均增长11.1%。
对外贸易突破百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宝鸡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阳平铁路物流基地建成运营,中欧、中亚、中老国际货运专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建成3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3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3.07亿元,其中出口72.09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62.6倍和56.5倍,年均分别增长15.7%和14.9%。
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日益优美
城市建设扩容提质。新中国成立前夕,宝鸡市区范围仅限于陇海铁路以北地区,面积为6.7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区规划面积也仅为20平方公里。75年来,宝鸡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市容市貌已发生巨变。城市规模持续扩大,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一轴一带一区一主一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正在加速构建。2023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9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6.7倍;城市道路长度1154公里,道路面积2505.4万平方米,分别达到1978年的15.2倍和78.7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0%,比1990年提高了40.7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美化提质、文脉重塑、夜景亮化等“城市品质提升”十大行动,城市的承载力、舒适度、便利性、品质感得到显著提升,宜居宜业成为宝鸡新形象。
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宝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乡村建设持续加强。近年来,大力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美丽工程”,2023年完成农村改厕2.79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323公里,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27个,建制村快递通达率、5G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80%。
生态环境日益优美。近年来,宝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力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0%,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24.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稳居关中城市前列,水环境质量位居关中之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182公顷,比2003年增加355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1%,比2003年提高8.6个百分点。荣获2021年“联合国人居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唯一城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县全覆盖,202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7所,普通中学175所,普通小学337所。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2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0824张,卫生技术人员34229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2308个、2335张、25735人,每千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相继投入30多亿元建成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宝鸡美术馆等文化地标,秦腔博物馆建成开放,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A级景区达到61个,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9个。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全市增投入、强保障,在就业、社保、养老等领域持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2万人,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效参保145.7万人,保障水平超过180元/人·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662元/人·月和497元/人·月,分别比2005年提高3倍及8.5倍以上;全市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数68家,床位数1.44万张,分别是2018年的1.3倍和1.1倍。
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448元和18184元,1980-2023年年均分别增长11.5%和8.0%。全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5年的32.1平方米和35.6平方米增至2023年的46.4平方米和47.7平方米。2023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9辆、35辆,移动电话259部、294部,冰箱96台、92台,洗衣机99台、101台。
回望75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宝鸡,这座有着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迈出跨越发展的新步伐。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苦干实干快干、努力干一起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宝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