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陇县统计局
2015年3月5日
201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宝鸡副中心、建设幸福新陇州”的总目标,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紧扣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两大要务,聚焦项目、主攻招商,加压奋进,埋头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7.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1亿元,增长4.9%,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03亿元,增长22.8%,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52亿元,增长8.6%,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2.6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2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2.7%,占生产总值的47.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79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折合3649美元(1美元=6.245人民币),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35457元/人,同比增长10.3%。
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9.1:42.0:28.9。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较上年降低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县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全县抓特色、重点抓园区、突出抓项目、强力突破菜”的工作思路,着眼于“工作谋位次,产业增份额,行业树形象,增收做贡献”目标,高点定位、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加压奋进,特色产业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产值14.22亿元,增长6.7%;林业产值8373万元,增长4.5%;牧业产值13.20亿元,增长3.4%。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9.02万亩,比上年减少1.86万亩,下降3.7%;粮食总产量达到10.01万吨,比上年减少0.09万吨,下降0.9%。烤烟种植面积4.01万亩,下降1.0%;烟叶产量3935吨,同比下降10.1%;实现产值7209万元,同比下降19.3%;税金1586万元,同比下降19.3%。
主要农产品产量
畜牧产业持续优化升级。2014年底,全县大家畜存栏9.20万头,其中:牛存栏8.76万头,奶牛存栏6.30万头;羊存栏7.63万只;猪存栏2.60万头;家禽存栏25.5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9304吨,奶类总产量20.45万吨。全县已建成各类规模化养殖场104个,其中:奶牛场(小区)25个,奶山羊场25个,肉牛场10个,肉羊场5个,生猪养殖场25个,养鸡场5个,梅花鹿、野猪、火鸡、獭兔、林麝等特种养殖场9个。和氏杜阳千头奶牛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和氏神泉奶牛场、和氏白牛寺奶牛场、东南东兴奶牛场、城关镇麻坊埔隆兴奶牛场成功创建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牲畜存栏数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
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77万亩,比上年增长1.5%;育苗面积976亩,下降38.6%;木材采伐量5932立方米,下降8.2%。核桃面积52.09万亩,下降1.0%;其中早熟核桃面积25.82万亩,增长10.3%;核桃产量达到8239吨,增长6.9%。
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5%;年末大中型拖拉机台数达到1600台,增长9.4%;小型拖拉机台数达到3553台,增长6.8%;全年机耕面积41.56万亩,下降0.7%;机播面积37.92万亩,下降1.1%。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0.20万亩,同比增长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较快增加。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1%,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27.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6%,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1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84亿元,比上年增加5.43亿元,增长17.3%。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26.67亿元,增长15.4%;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9.95亿元,增长24.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实现产值29.23亿元,增长13.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3%;轻工业实现产值7.61亿元,增长36.0%。煤炭开采洗选业是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1.3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达到72.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5亿元,同比增长19.2%。从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5亿元,增长33.6%;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5亿元,下降2.2%。实现利税总额3.89亿元,同比增长17.2%。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实现利税3.28亿元,增长29.1%;轻工业实现利税6184万元,下降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15770万元,同比增长12.6%。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9万元,同比增长12.5%。具有资质等级的2户建筑企业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22个分公司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4.21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28.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9万平方米,下降1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重点推进项目2014年为133个,同比增加17个,增长14.7%。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16亿元,增长31.2%;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6亿元,同比增长2.5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93亿元,同比增长30.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80亿元,下降27.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6.43亿元,同比增长39.0%。三次产业投资占比为17.8:9.4:72.8。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76万吨,货物周转量4836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4.1%和5.5%;完成旅客运输量73万人,旅客周转量584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8.1%和27.9%。年底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达到137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公里,增长0.7%,公路等级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营运汽车861辆,同比下降2.3%。其中普通载货汽车734辆,下降1.7%;载客汽车127辆,同比下降3.8%。在册出租汽车100辆,同比增长1.0%。
邮电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到8524万元,比上年增长5.8%。年末电话用户达到18.62万户。其中:固定电话年末达到2.11万户;移动电话年末达到16.5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14056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742部/千人,比上年增长7.8%;每千人订有报刊达到35份。全县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7666户,比上年增长12.6%。
六、商贸、物价
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9亿元,增长24.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15.50亿元,增长10.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个百分点。
按地域分,城镇实现零售额14.87亿元,增长13.8%;农村实现零售额3.02亿元,增长5.3%。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60亿元,增长11.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46亿元,增长12.5%;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22亿元,增长56.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1亿元,增长9.1%。
市场物价呈结构性上涨,生产资料价格运行平稳。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为102.8%,同比上涨2.8%,涉及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呈“七升一降”态势。
全年市场价格指数(上年为100)
全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高开低走趋势,与上年同期比,价格上涨最高的月份是三月和五月份,为103.2%;价格上涨最低的月份是十一月份,为102.0%。
七、非公经济和旅游业
成功举办了中国宝鸡陇县龙门洞道文化论坛。积极实施关山草原生态旅游开发、龙门洞景观提升、秦源文化产业园三个重大项目建设,以社火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全年接待各类游客245.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和40.4%。乡村民俗游日益兴旺,固关镇、天成镇、八渡镇创建为省级旅游名镇,西武当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温溪、高楼、东兴、范家营等度假村旅游接待量和接待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创业和再就业,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047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5999户,同比增长17.8%;新发展私营企业154户,私营企业总数达到481户,同比增长32.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税收入增速加快。2014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7097万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国税税收收入8289万元,同比增长1.2倍;地税税收收入13764万元,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805万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工商税收入6376万元,下降2.9%。地方财政支出13.90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426万元,下降0.1%;公共安全支出5134万元,下降7.8%;教育支出39137万元,增长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511万元,增长7.3%;医疗卫生支出15172万元,增长3.3%;农林水事务支出21690万元,增长3.2%。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增长,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2014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6.51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78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80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短期贷款5.54亿元,下降16.2%;中长期贷款8.89亿元,增长25.8%。在各项贷款中,农村商业银行贷款17.10亿元,增长20.6%;农业银行贷款1.69亿元,增长7.7%;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为691万元,下降3.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4530万元,同比增长2.4%。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2166万元,增长4.7%;人寿保险业务收入2364万元,增长0.4%。全年保险业务支出2325万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财产险业务支出966万元,下降4.9%;人寿保险业务支出1359万元,增长43.8%。
九、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和卫生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4821人,同比下降2.0%;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699人,增长0.3%;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8642人,下降3.8%;全县小学66所,在校学生16535人,增长0.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3.81%。全县高考输送二本以上学生941人,比上年增长0.3%,二本上线率位列全市前列。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9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城乡文化站(馆)16个,公共图书馆1个。到年底,全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706户,增长14.6%,其中:农村用户达到8948户,同比增长41.7%。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26.95%,通数字电视的村达到98个,数字电视播出节目达到159套,电视互联网用户达到1040户。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依托国家扶持政策,医疗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县卫生机构数25个,床位1119张,同比增长2.0%;其中:医院床位700张,同比持平。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241人,增长3.4%;其中:医生426人、同比增长2.2%,护师护士323人、增长16.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3所医院和16所卫生院及15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用,农村设医疗点20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达到311人,其中乡村医生302人。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稳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强化管理、落实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全县人口出生率10.85‰,人口自然增长率4.91‰。年末全县总户数78988户,比上年增长0.9%;总人口271415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农业人口241327人,占总人口88.9%。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达到123891人,城镇化率达到45.6%。平均每个家庭户3.44人。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1042元,比上年增加6966元,增长15.8%。其中,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67186元,增长39.1%;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3166元,增长7.6%;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4440元,增长0.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64元,比上年增加2462元,增长10.7%;其中,工资性收入16801元,增长6.8%;家庭经营性收入3330元,增长25.5%;财产性收入739元,增长17.3%;转移性收入4594元,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0312元,比上年增加1257元,增长13.9%。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68元,比上年净增加924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全年总收入为10956元,同比增加1348元,增长14.0%;其中,工资性收入4922元,增长18.2%;经营性收入5462元,增长8.8%;财产性收入39元,增长69.6%;转移性收入533元,增长32.9%。全年农民人均总支出为7282元,同比增长3.0%。其中,人均家庭经营性支出2033元,同比增长17.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32元,增长6.1%。图十图十一
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力保障。建成城市保障性住房1717套,累计达到6537套。移民搬迁等扶贫开发六大工程,完成“三无户”建房160户,农村移民搬迁576户2560人,1.65万人完成脱贫。2014年度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57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75亿元。弱势群体生活得到保障,2.82万人纳入低保,发放低保金6801万元,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848万元、7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848.6万元。救助困难家庭690户,发放救助金131万元。
十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14年底,全县全社会从业人数达到16.12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3.21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数1.08万人;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6万人,增长4.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27万人,下降4.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89万人,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4%,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19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223个。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31万人,其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2.17万人,比上年增长0.8%;1.36万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增长20.4%;0.44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长2.3%;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87万人,下降5.4%。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814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到22.40万人;为4.05万农民报销住院费和门诊费7827万元。社保体系更加健全,新农合参合率99.91%,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5%,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率逐步提升。
十二、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安全生产
全县森林面积172.4万亩,森林覆盖率58.0%;全年降水量517.7mm,年平均气温11.5℃,最高气温37.4℃,最低气温-11.4℃;年平均相对湿度67.0%,全年日照时数2058.5小时,年平均风速1.7m/s,最大风速9.8m/s。
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削减。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到0.661吨标煤/万元;化学需氧量排放1732吨,比上年削减1.98%;氨氮排放量127吨,削减1.55%;二氧化硫排放量203吨,削减0.49%;氮氧化物排放量296吨,削减0.34%;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处理率达到92.0%;生活垃圾清运总量24129吨,同比下降1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4人,同比增长55.6%;发生交通事故61起,死亡10人;火灾事故159件,火灾损失34万元;刑事案件立案数527件,犯罪人数482人。
注释
1、人口数和户数为公安部门按户籍统计的年报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为计生部门按户籍和现住地口径统计的年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绝对值和增长速度均为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
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
数据来源
本公报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林业数据来自林业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客货量、周转量来自交通局;年末互联网用户数来自电信公司、网络公司、移动公司;金融业数据来自人民银行陇县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县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气象数据来自气象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图书等数据来自文化广电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卫生局;社会服务、低保和五保供养数据来自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环保局;生活垃圾数据来自住建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安全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