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宝鸡规上企业就业人员和工资情况分析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宝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狠抓项目建设,以项目促投资、提动能、稳增长。上半年,宝鸡市经济各领域各行业持续稳固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呈恢复性快速增长,为就业形势的稳定和职工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宝鸡市规上企业从业人员及工资薪酬运行情况
(一)用工形势向好,重点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2季度末,宝鸡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共计27.4万人(可比口径),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0.3万人,同比增长1.2%。
1.产业投资带动稳就业成效明显。上半年,宝鸡市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推动投资、消费、产业与就业政策统筹协同,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就业岗位供给,狠抓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1-6月份,宝鸡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1.8%,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万人,同比增长77.8%;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省控指标0.9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1万人,确保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创业质量稳中有升。
2.新就业形态规模效应多点显现。重点行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释放,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企业蓬勃发展,对各类人员的就业创业吸引力日益增强。截止6月底,宝鸡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同比增加9012人,吸纳就业人数在各行业大类中居首。随着稳就业、稳增长政策相继落实,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商务服务业等新产业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适龄劳动力的就业首选,发挥着新增就业稳定器作用,上半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同比增加1947人,增长88.6%,吸纳就业人数在各行业大类中居第二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同比增长51.7%。
3.接触性服务行业加快复苏。随着援企稳岗的持续推进,上半年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市县(区)两级积极保就业稳收入促消费,落实好减税降费举措,加大金融稳企支持力度,努力为生活性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去年受冲击较大的批零住餐、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聚集性、接触性服务行业加快复苏。二季度末,宝鸡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中,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数比上年同期增加870人,同比增长8.2%,增速环比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服务业企业中,居民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增长10.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4.4%。
4.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逐渐增强。从就业人员总量看,目前虽然第二产业仍是宝鸡市吸纳人才就业的主体,但是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数持续增加。人力资源市场数据表明,1-6月份三产岗位需求比重占整个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总量的60%以上,近40%以上的求职者更有意向在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上半年以来,宝鸡市上下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统筹推进民生改善,教育、卫生和社会、文化、水利等行业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实现教育卫生资源、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平稳发展。2季度劳动工资报表显示,宝鸡市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0.8万人、6.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1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5.3%、4.4%和3.3%。
(二)行业发展态势稳固增强,拉动职工收入较快增长。
1-6月,宝鸡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上年相比增加3072元,月平均增资512元。
1.从业人员工资薪酬稳步提高。上半年,宝鸡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8836元,同比增长11.9%,增速环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0485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4674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六个行业平均工资增速均呈两位数以上增长。
2.规上企业工资增长面显著扩大。上半年,宝鸡市规模以上企业中,除新成立企业外,平均工资比上年同期增加的有1649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66.4%,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三产业中平均工资呈增长趋势的企业分别有737家、98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二、三产业数量的69.9%、65.9%,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4.6个百分点。
3.重点优势行业平均工资增长显著。今年以来,宝鸡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优势行业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扩产增能,升级换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凤酒集团、吉利汽车、陕汽商用车等企业加大技改重组后,实现了1+1〉2的效能,供给侧改革使供给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重点优势行业企业平均工资增长显著。二季度,制造业平均工资30336元,同比增长13.8%;采矿业平均工资44993元,同比增长9.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0028元,同比增长2.2%。
4.批零和住餐业平均工资增速加快。作为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上半年以来,商贸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农村电商、网红直播促消费大型直播等一系列利好措施持续发力,网上零售、网络订餐等新兴业态不断升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带动宝鸡市商贸业消费市场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大量就业岗位,宝鸡市消费基础持续向好,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宝鸡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1824元,同比增长10.2%,住宿餐饮业17047元,同比增长12.0%。
5.宝鸡市大部分县区平均工资呈增长态势。上半年,宝鸡市12县区除千阳、凤县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均不同程度增长,增幅在5.1%至38.3%之间,其中,岐山县增幅最高,达到38.3%。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差异,县区间平均工资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宝鸡市平均工资水平比,麟游县由于支柱产业采矿业的发展带动,规上企业工资水平达到47689元,比宝鸡市平均水平高18853元;陇县、扶风和眉县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分别为16910元、22229元和22254元。
二、从业人员及工资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就业供求结构有待改善。二季度,宝鸡市就业形势总体基本平稳,但就业供求结构问题依然存在。从供给端看,受制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传统行业岗位需求减少、失业人员增加,而劳动力市场中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少,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出现“就业难”。从需求端看,随着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但由于高技术人才比例相对较低,出现“招工难”。就业供求结构亟待改善。
(二)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依然明显。上半年,宝鸡市规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49488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5385元、采矿业44993元,分别为宝鸡市平均水平的1.7倍、1.6倍和1.5倍;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17047元、教育17647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753元,分别为宝鸡市平均水平的59.1%、61.2%和61.6%;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2.90:1,行业差距依然明显。
(三)宝鸡市整体工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宝鸡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工资水平保持稳步增长,但是宝鸡市平均工资绝对量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季度,宝鸡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全省相比,低于全省平均工资9913元,是全省平均工资的74.4%,宝鸡市工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扩大内需。缓解企业用工“招工难”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用,搭建良好的供求双方交流平台,宣传发布相关就业招聘信息;同时通过政府网站、就业服务平台、抖音公众视频号等求职者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介拓宽招聘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布招聘信息,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2.保障企业运行,挖掘新增长点。用足用好政策、多措并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运行。尽量减少停产限产、停业歇业等因素对从业人员和工资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条件的加强对退出企业的监控和帮扶,助其重返“五上”。此外,充分重视新增企业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寻找、培育新增长点,做到“颗粒归仓”,应统尽统。
3.加强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当前宝鸡市服务业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都与旅游景区相连,相关部门要通过扩大内需、消费扶贫等政策,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景区和文体娱乐场所设施,吸引更多的外省市人员来宝鸡市旅游、消费、观光。同时积极培育和挖掘市域内交通、信息传输、居民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对符合入库企业力争早日纳规,真实反映发展实情,为劳动工资统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