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十二五”宝鸡市蔬菜生产简析

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3-07 08:23

    “十二五”期间,宝鸡市重视蔬菜生产,抢抓省蔬菜基地建设机遇,积极落实省、宝鸡市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蔬菜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蔬菜生产平稳增长
 
  蔬菜种植面积增加。2015年,宝鸡市蔬菜种植面积73.7万亩,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加了1.73万亩,增长2.4%。蔬菜产量大幅增长。2015年,宝鸡市蔬菜产量达到143.38万吨,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加35.85万吨,增长33.3%。图一
 
  从蔬菜大类来看,“十二五”期间,菜用豆类、葱蒜类、大白菜类和瓜菜类这四大类蔬菜的种植面积增加较多,2015年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1万亩、0.48万亩、0.1万亩和0.04万亩;产量分别增加3.23万吨、1.19万吨、1.59万吨和9.3万吨。从蔬菜单品种来看,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黄瓜和西红柿增加最多。2015年黄瓜、西红柿种植面积分别比2010年增加2.12万亩和0.88万亩,产量分别增加6.41万吨和4.19万吨。表一
 
  二、蔬菜生产与省内市区比较
 
  2010年,宝鸡市蔬菜种植面积71.97万亩,产量107.53万吨,在全省11个市区中位居第六。面积比咸阳、渭南分别少51.24万亩和26.66万亩,产量分别少230.93万吨和84.29万吨;2015年宝鸡市蔬菜种植面积73.7万亩,产量143.38万吨,在全省11个市区中仍排在第六位,但与前五位的差距却逐步拉大。种植面积比咸阳、渭南分别少72.6万亩和47.49万亩;产量分别比咸阳、渭南少291.22万吨和109.85万吨。图二  图三
 
  
     三、存在问题
 
  (一)设施蔬菜生产徘徊不前
 
  “十二五”期间,宝鸡市设施蔬菜生产徘徊不前。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宝鸡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8.06万亩,比2011年减少0.42万亩,下降4.9%;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只有10.9%,比2011年下降0.6个百分点。2015年底,宝鸡市设施蔬菜大棚36722栋,比2011年底减少了15526栋,下降29.7%;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减少了3845栋,下降23.2%。究其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技术推广应用,导致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无法迅速转换为生产力;二是品种单一,缺乏高质量的品牌产品;三是人工费的逐年增高,加大了种植成本,影响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据调查,一个一亩左右的蔬菜大棚,前几年雇工费用为每月2000多元,到2015年增加到每月4000多元,每亩人工成本增加了2倍。
 
  (二)精细菜、特色菜少,市场竞争力差。宝鸡市蔬菜种植以传统的大路菜为主,10大类别中,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三类,品种也以菠菜、红白萝卜,辣椒居多。设施菜种植也只是以黄瓜、西红柿为主要品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且一直占比重较大,其他品种均不足万亩。“名特优新”等高质量菜品不足,缺少自身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较少。据农业部门统计,“十二五”期间,宝鸡市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累计8.05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2.1%。
 
  四、发展建议
 
  一是进一步推进规模种植,以获取政府扶持资金及项目资金支撑,从而促进一些新技术、新品种迅速转换为生产力。同时带动高效示范典型,走产业化、规模化路子。
 
  二是引进和扶持蔬菜加工型企业,急需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蔬菜产业链条,让农产品进一步升值,使农户、企业双受益。
 
  三是政府要在技术、信贷、信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农户加大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继续走“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路子,积极培育诸如“绿丰源”等蔬菜龙头企业,创立品牌产品,以优质的蔬菜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是规范生产技术,加大“三品”认证力度。一方面从优化品种入手,改良种质,另一方面从生产环节入手,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采用合理的耕作和栽培技术,保证蔬菜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三品”认证力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