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宝鸡市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提质量,全市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2013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考核中,凤县连续5年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金台区、陈仓区荣获“陕西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麟游县、千阳县荣获“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
一、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
1、县域综合实力增强,全省排名普遍前移
2013年,宝鸡市9县在全省83个县(市)中排位普遍前移,九县5进二平二退:扶风县居29位,较2012年前移6位;岐山县居15位,前移3位;麟游县居27位,前移3位;眉县居19位,前移2位;凤翔县居13位,前移1位;千阳县居39位,保持未变;凤县居9位,保持未变;陇县居48位,后退7位;太白县居61位,后退8位。
2、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3年,宝鸡市实现县域(九县,下同)生产总值769.27亿元,较上年增长14.6%,高于全省县域GDP增速4.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1.6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8%,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增强。县域实现财政总收入48.7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1亿元,增长19%,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30%,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县域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83.49亿元,增长6.3%,是近年来投入资金最大的一年。其中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35.21亿元,占县域财政支出的32.2%,高出全省县域3.5个百分点;农、社、卫和住房支出48.28亿元,占县域财政支出的44.2%,高出全省县域3.1个百分点。
3、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主力
2013年,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412.38亿元,较上年增长19.7%,高于宝鸡市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宝鸡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4%,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45.82亿元,比上年增加7.09亿元。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3.6%,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经济占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4、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投资较快增长
2013年,实现县域固定资产投资940.43亿元,增长33.2%,高于全省县域5.2个百分点、宝鸡市4.7个百分点。县均固定资产投资104.49亿元,比上年增加26.91亿元,高于全省18.22亿元。
5、惠民政策措施密集,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76元,较上年增长13.6%,快全省0.8个百分点,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省水平;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9元,较上年增长10.6%,快全省0.4个百分点,九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水平。
二、县域经济仍存在不足和薄弱
1、经济实力有待提升。2013年,宝鸡市县域县均地区生产总值85.47亿元,为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80.7%。县域GDP最大的凤翔县161.96亿元,仅为陕西“十强县”GDP平均规模51.9%、2012年西部百强县GDP平均规模的75%、全国百强县GDP平均规模的25%。凤县虽连续五年入选全省“十强县”,但经济规模与省内府谷、神木等强县相比差距较大,宝鸡市县域经济规模偏小,经济实力有待提升。
2、财政实力不强。2013年,县均财政总收入5.42亿元,为全省县均财政总收入的44.7%,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为全省县均地方财政收入的49.7%。宝鸡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凤县,地方财政收入4.12亿元,为2012年全国百强县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的9.2%,西部百强县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的26.2%,2013年陕西“十强县”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的21.2%。
3、工业化水平偏低。2013年,宝鸡市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45.82亿元,为全省平均规模的74.8%,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较全省低4.2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13年,县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1.6%,从全省排名看,宝鸡市各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40位以后,排名普遍靠后。
5、城镇化水平低。2013年,宝鸡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为46.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7.0和4.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率更低,仅为34.5%。2013年全省十强县中有6个县城镇化率超过60%,3个县超过50%,最低的彬县也达到了44.5%。
三、“五化”同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宝鸡市县域经济的不足和薄弱,应继续坚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五化”同步协调发展。
1、适应现代农业趋势,实现农业现代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加之农业耕作逐步机械化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使以企业化管理经营的现代农业成为宝鸡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中,宝鸡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13年,宝鸡市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19个,园区建设面积22.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省级农业园区达到25个,其中眉县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但从规模、效益、技术手段、管理水平来看,还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要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实现粮、菜、果、畜等农业生产领域全面产业化的新格局。抓好水果、蔬菜、干杂果种植基地建设;抓好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抓好农产品物流通道建设,稳定农产品价格。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实施工业发展战略,实现县域工业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加快县域工业化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综观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其县域工业都十分发达,近年宝鸡市凤县、麟游县经济发展较快,也主要是工业的强劲推动。因此必须把加快县域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工业园区战略。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必须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产业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的优势,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工业的集中区和增长极。一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具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二是扩大消费类轻工业发展,轻工业具有投资少、回报快、工艺相对简单、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促进贸易业发展等特点,要积极引进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石油装备、钛及钛合金、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发展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中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引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力争宝鸡市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增加新的工业增长极。
3、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提升县域城镇化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同时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宝鸡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但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大城镇建设规模,增强城镇凝聚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宝鸡市地形地貌复杂,九县中有五县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复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有限,必须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一要做好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城镇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要做好产业布局,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建立起城镇发展的支柱优势产业。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建设交通、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商贸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4、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发展方略。统筹城乡发展,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共同进步。2013年,宝鸡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4:1,略低于全省3.51:1,大大高于全国3.03:1的比例,农民收入偏低。因此,要下大气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要严格规划管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队伍建设;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要改善农村人才缺乏状况,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人才向村镇流动,同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发展、科技致富和市场竞争能力;要破解村镇金融服务瓶颈,积极发展村镇银行,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应用政策性小额信贷,规服务村镇经济的能力。范民间信贷,支持农村政策性保险建立,增强金融
5、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环境生态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象征,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2012年,宝鸡市9县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全省排名在第24-72之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率全省排名在第6-75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各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全力打造优美和谐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渭河治理和植树植绿等生态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宝鸡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狠抓节能降耗和治污防污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削减二氧化琉、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