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有较大作为,除了要努力做大做强经济实力以外,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更显得尤为迫切。
一、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全市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多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大旅游、大文化、大突破、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六大理念,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9亿元,比2008年增加27.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35%。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个高于”的特征,即2013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宝鸡市GDP的增长速度高14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17.5个百分点,宝鸡市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即显出蓬勃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将会更加强劲。
(二)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2013—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宝鸡市GDP的比重分别为2.3%、1.8%、1.7%、1.6%、1.5%和1.1%,呈逐年提升之势。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比2012年的净增量为9.7亿元,其对宝鸡市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 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2.7个和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三)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承载就业的重要载体。宝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呈逐年增长态势,文化产业单位已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载体,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宝鸡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单位 1630家(不含个体企业),比2008年增加709家,从业人员2.1万人,比2008年净增0.7万人。
二、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利条件
1、重要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三强一富一美”的战略目标,其中的“文化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宝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六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其中的“文化影响力”走在西部前列,对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作出安排部署,并把宝鸡作为西部文化产业聚集区、集文化产业园、周秦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宝鸡市政府提出了推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政策、资金、机构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为宝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坚实的经济基础。宝鸡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45.91亿元,人均GDP为41327元,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09元,富而思文、富而思雅、富而思乐的观念日趋明显,居民用于教育、科技、旅游及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逐年增加,为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在动力。
3、优秀的品牌文化。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姜炎文化、岐周文化、雍秦文化和法门寺佛教文化、金台观道教文化、九成宫隋唐文化以及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关中平原西部聚集,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宝鸡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使宝鸡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品质之优、之典、之雅尤为世人称道。近年来,宝鸡市先后承办了一系列高端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宝鸡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优势。
4、强劲的后发优势。宝鸡是工业重镇,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轻装上阵,迅速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宝鸡是工业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思想开放活跃,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关天经济区开发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郑西高铁已经延伸到宝鸡,宝兰高铁正在加紧建设,随着宝鸡机场改扩建,宝汉、宝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合凤高速开工在即,宝鸡市交通条件将大为改观,可进入性大大提高;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的后发优势数不胜数。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产业实力较弱,结构不尽合理。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占GDP的2.3%,虽增长很快,但仍低于全省4%的平均水平。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有带动力的大企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规模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宝鸡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宝鸡市1630家文化产业单位中有1600家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还不明显,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育、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在鼓励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方面措施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保障。
三、应该把握的重点
(一)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和突破口。宝鸡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城市发展方向来讲,文娱演艺业将成为重要增长极;从发展趋势来讲,高科技将成为重点;从产业链角度来讲,首先应发展文化旅游业。一要根据宝鸡市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基础,重点抓好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太白山休闲产业新区和茵香河—石鼓山旅游区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形成拳头旅游产品。二要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引导各类文化资源进入旅游市场,加大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文化包装力度,增强旅游项目和产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加强演艺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在重点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三要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农业观光旅游,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等要素,统一策划营销,满足市民短途休闲度假需要。
(二)培育企业,加快文化产业主体建设。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关键要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一批文化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支持现有企业新上文化产业项目或转型为文化企业,转型一批文化企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催生一批文化企业。重点要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演艺集团、广播影视集团、报业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文化企业集团,以大集团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宝鸡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有较大作为,除了要努力做大做强经济实力以外,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更显得尤为迫切。
一、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全市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多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大旅游、大文化、大突破、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六大理念,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9亿元,比2008年增加27.9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35%。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两个高于”的特征,即2013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宝鸡市GDP的增长速度高14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17.5个百分点,宝鸡市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即显出蓬勃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将会更加强劲。
(二)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2013—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宝鸡市GDP的比重分别为2.3%、1.8%、1.7%、1.6%、1.5%和1.1%,呈逐年提升之势。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比2012年的净增量为9.7亿元,其对宝鸡市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 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2.7个和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三)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承载就业的重要载体。宝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呈逐年增长态势,文化产业单位已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载体,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宝鸡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单位 1630家(不含个体企业),比2008年增加709家,从业人员2.1万人,比2008年净增0.7万人。
二、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利条件
1、重要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三强一富一美”的战略目标,其中的“文化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宝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六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其中的“文化影响力”走在西部前列,对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作出安排部署,并把宝鸡作为西部文化产业聚集区、集文化产业园、周秦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宝鸡市政府提出了推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政策、资金、机构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为宝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坚实的经济基础。宝鸡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45.91亿元,人均GDP为41327元,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09元,富而思文、富而思雅、富而思乐的观念日趋明显,居民用于教育、科技、旅游及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逐年增加,为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在动力。
3、优秀的品牌文化。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姜炎文化、岐周文化、雍秦文化和法门寺佛教文化、金台观道教文化、九成宫隋唐文化以及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关中平原西部聚集,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宝鸡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使宝鸡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品质之优、之典、之雅尤为世人称道。近年来,宝鸡市先后承办了一系列高端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宝鸡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优势。
4、强劲的后发优势。宝鸡是工业重镇,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轻装上阵,迅速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宝鸡是工业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思想开放活跃,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关天经济区开发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郑西高铁已经延伸到宝鸡,宝兰高铁正在加紧建设,随着宝鸡机场改扩建,宝汉、宝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合凤高速开工在即,宝鸡市交通条件将大为改观,可进入性大大提高;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的后发优势数不胜数。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产业实力较弱,结构不尽合理。2013年宝鸡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占GDP的2.3%,虽增长很快,但仍低于全省4%的平均水平。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有带动力的大企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2、规模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宝鸡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宝鸡市1630家文化产业单位中有1600家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还不明显,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育、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在鼓励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方面措施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保障。
三、应该把握的重点
(一)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和突破口。宝鸡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城市发展方向来讲,文娱演艺业将成为重要增长极;从发展趋势来讲,高科技将成为重点;从产业链角度来讲,首先应发展文化旅游业。一要根据宝鸡市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基础,重点抓好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太白山休闲产业新区和茵香河—石鼓山旅游区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形成拳头旅游产品。二要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引导各类文化资源进入旅游市场,加大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文化包装力度,增强旅游项目和产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加强演艺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在重点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三要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农业观光旅游,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等要素,统一策划营销,满足市民短途休闲度假需要。
(二)培育企业,加快文化产业主体建设。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关键要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一批文化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支持现有企业新上文化产业项目或转型为文化企业,转型一批文化企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催生一批文化企业。重点要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演艺集团、广播影视集团、报业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文化企业集团,以大集团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