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宝鸡市农民收入、消费及结构变化分析

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0-28 09:43

          进入新世纪以来,宝鸡市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农村、农业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现对2000年—2012年宝鸡市农民收入、消费提高及结构变化进行以下分析。
          一、新世纪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历程变化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82元增加到7373元,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速度13.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了2.4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10%。
          1、2000年-2002年,缓慢低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82元增加到1686元,增加204元,年均增加68元,年均增长速度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速度3.6%。这一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增多,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2000年到2002年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5.2%、1.0%和4.8%。
           2、2003年-2006年,稳步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46元增加到2454元,增加768元,年均增加192元,年增长速度9.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速度5.1%。党中央从2004年连续五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支农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到2006年的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5.8%、6.6%、8.0%和9.5%,实际年均增长速度比缓慢增长阶段提高1.5个百分点。
           3、2007年-2012年,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54元增加到7373元,增加4919元,年均增加819.8元,年增长速度2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速度11.0%。这一时期,宝鸡市委、市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效益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将农村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务工工价逐年较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2.0%、13.6%、11.2%、15.0%、19.6%和12.9%,实际年均增长速度比稳步增长阶段提高5.9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展变化
          1、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快速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宝鸡劳务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了“政府推动、基地互动、培训促动、典型带动、社会联动”的良好局面。2012年宝鸡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402元,比1999年增加2938元,增长了6.3倍,平均每年增加226元,年均增长速度16.6%(未扣除物价因素,下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1%,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比199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经营收入提升
家庭经营收入在纯收入起着支柱和基础作用。宝鸡农民家庭经营一直保持强劲升势,为收入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宝鸡市农业的特点和地域优势。2012年宝鸡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3095元,比1999年增加2280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加175元,年均增长速度10.8%。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2.0%,比1999年下降了13.0个百分点。
(1)来源于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下降。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2263元,比2004年增长了近1倍,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87.2%下降到2012年73.1%,下降了14.1个百分点。
(2)来源于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上升。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为832元,比2004年增长了4.4倍,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12.8%提高到2012年的26.9%,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3)来自种植业收入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收入比重上升。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来自第一产业内部的构成也发生明显变化。来自种植业收入占第一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74.2%下降到2012年的69.2%,下降了5个百分点;来源于林牧渔业收入占第一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25.8%提高到2012年的30.8%,提高了5个百分点。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
随着农民家庭财富的积累,利息、租金和土地转包、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拉动增收作用开始显现。特别是政府在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不断加大了直接或间接向农民的转移支付,从而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2000年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由1999年的62元和45元增加到301元和575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11.7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9%和21.6%。
          4、收入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在形态上可分为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现金收入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不断提高,农民务工人数大幅上升,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宝鸡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由2004年的1420元,增加到2012年的6961元,九年间增长了3.9倍,占纯收入比重由2004年的69.9%上升到2012年94.4%,提高24.5个百分点。现金纯收入和实物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从2004年的69.9:30.1变为2012年的94.4:5.6。
          三、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呈现物质消费越来越高档,精神消费越来越充实,居住条件越来越改善。
          1、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促使了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2012年宝鸡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34元,比1999年增加4651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速度12.5%,年均增长速度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慢0.6个百分点。
          2、恩格尔系数下降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十三年来,宝鸡农民生活逐渐由单一消费向多元化、享受型消费转变,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1999年,宝鸡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3.0%,2012年下降到36.4%,比1999年下降了6.6个百分点。
          3、食品消费注重营养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膳食结构改善,由吃饭向营养健康方面发展。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620元,比1999年增加1069元,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速度8.6%。一是膳食结构优化,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比重由1999年46.8%下降到2012年的26.1%,下降了20.7个百分点,副食支出占食品支出比重由1999年29.0%上升到2012年的41.4%,上升了12.4个百分点。二是营养丰富高蛋白食物成倍增长。2012年人均消费粮食164公斤,比1999年221公斤,下降22.3%,人均消费的油脂类食物比1999年增长了近1倍,肉禽类食物增长了1.7倍,水产品增长了6.7倍。三是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消费由1999年26元上升到2012年的268元,增加242元,增长了9.3倍,年均增长19.7%,比食品消费支出增速快11.1个百分点。
          4、衣着支出增加,消费档次提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衣着消费观念的改变,衣着消费基本实现了成衣和时尚化。2012年宝鸡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88元,比1999年增加300元,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速度12.1%,其中人均购买服装支出283元,占衣着消费支出72.9%。
          5、家庭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
          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农民家庭消费用品逐渐由实用简朴型,向高档耐用型转变,也体现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趋向城市化。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406元,比1999年增长了5.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15.4%。2012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9台、电冰箱46台、空调机13台、影碟机26台、热水器48台、抽油烟机11台、微波炉8台、移动电话224部、家庭计算机16台、汽车(生活用)4台。
          6、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一片繁荣,农村居民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趋充实、健康和丰富多彩,对接受知识教育和享受娱乐活动越来越渴求。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632元,比1999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速度9.6%。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的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迅猛,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及出行提供便捷。2012年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503元,比1999年增长13.9倍,年均增长速度23.1%,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比1999年提高5.9个分百点。同时,农村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更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68元,比1999年增长了6.4倍,年均增长速度16.7%,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提高4.3个分百点。
          7、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在吃、穿水平不断提高和同时,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宝鸡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567元,比1999年增加1341元,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速度16.1%,占生活消费的比重由1999年的17.6%上升至26.4%,提高了8.8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由1999年的21.6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3平方米,增加11.4平方米,其中人均楼房面积达到14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13.7平方米。
          农村居民收入的对比及差距
近十多年来,宝鸡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居民收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宝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1543元,全国为2253元,差距为710元,仅为全国的68%。到2012年,宝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7373元,全国为7917元,差距为544元,为全国的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缩小了25个百分点。
2、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宝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1470元)73元,为全省的105.0%,到2012年高出了1610元,为全省的127.9%。
3、与省内市(区)相比。在全省十一个地(区)中,宝鸡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第四位,2012年在全省排第六位。在关中六个地(区)中,收入低于西安市、咸阳市和杨凌,高于铜川市和渭南市。
4、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近十多年来,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由逐步扩大到缩小的趋势,但差距仍很大。2000年宝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8: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到2006年达到最高点,为3.84:1,然后开始缩小,到2012年差距比缩小到3.50:1,但仍高于2000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城乡收入差距仍待缩小。
          5、高低收入农户收入的差距。按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4年高低收入农户组之比为4.68:1(以低收入农户组收入为1),2012年扩大为5.80:1。可见,各个收入阶层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加大了农民收入的两极分化,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突出。
          五、对今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宝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但宝鸡市农民收入水平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等问题和矛盾仍然突出,应加强一些工作。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总体上改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依托“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农业发展格局,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施集约化经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龙尾摆进千家万户的格局。
3、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突破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实现途径,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问题,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4、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宝鸡市贫困地区农业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继续加大非农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发展  二、三产业,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领域,推动农村居民增效增收。三是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低保制度,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用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加强政府救济,着力解决农村贫困家庭生活现状。
5、稳定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六、农村居民收入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扣除物价因素)的新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事关百姓大事。据测算,要实现2020年比2010年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需年均实际增长7.2%。2011和2012年宝鸡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9.6%和12.9%,2013—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需年均实际增长5.03%,即可实现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2年宝鸡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年均增长12.8%(未扣除物价因素),2000年至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0%,未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名义增长13.1%。从历史数据和近几年发展实际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这也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