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转型升级仍需加力——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编辑:刘方涛 来源:综合科 发布时间:2017-12-29 15:28

      党的十九大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建设”任务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之一。按照陕西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我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力度,着力推进文化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文化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全国、全省相比,在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活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快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推出了秦源文化产业园、西周文化景区、大水川、西府老街、雍州古镇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17年,石鼓文化城产业示范园区入选陕西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陈仓区虢国民俗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入选第六批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全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达到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当前全市文化企业单位达到1600多户,截止三季度末,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3户,比上年末增加9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15户,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4户,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74户。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高于全省17.1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16.37亿元,增长32.4%;限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0.87亿元,增长41.4%;规模以上服务业5.97亿元,增长44.7%。
     (二)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
     2016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27亿元,增长13.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3%,较2010年提高0.4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较2010年增加了23.49亿元,年均增长16.4%。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9%。分行业看,文化制造业增加值11.20亿元,增长14.4%,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28.5%;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4.7%,占15.9%;文化服务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11.7%,占55.6%。按文化产品分,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10.07亿元,增长40.0%,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5.65%,对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0%;文化用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增长25.2%,贡献率为16.9%;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实现增加值6.86亿元,增长10.6%,贡献率为14.7%。

       

    (三)文化产业投资高速增长
     2016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56.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8%,比上年提升0.57个百分点。全市文化产业投资330.05亿元,增长1.21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0.3%,比上年大幅提升4.5个百分点。十大类文化产品投资中五类增速超过1倍,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投资额达到234.90亿元,增长1.37倍,占文化产业投资比重71.2%,是我市文化产业投资的主力;文化用品的生产投资25.18亿元,增长2.86倍;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投资16.12亿元,增长2.51倍。

     (四)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6年,我市财政中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5.69亿元,是2010年支出的3.23倍,年均增长21.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1%,比2010年提高0.68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我市今年审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策、资金、税费优惠、产业用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还出台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持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发展活力,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
     (五)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以文化惠民为导向,打造了一批具有宝鸡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增强了文化宝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社火脸谱、凤翔泥塑、木版年画三位传承人入选全国首批“大国非遗工区”;天地社火、西府舞蹈、凤翔泥塑等众多宝鸡文化元素一同亮相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将宝鸡文化、西府风情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创作出了话剧《我爱桃花》、大型乐舞诗画《周秘玄风》、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儿童剧《保卫萝卜》、眉户戏《清水弯弯》、羌族舞蹈《羊皮鼓舞》、大型文化史诗剧《凤飞羌舞》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其中,《梁生宝买种记》成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入围展演节目,并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保卫萝卜》和《清水弯弯》参加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的竞演。积极举办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6年,市级文艺团体举办文化惠民公益演出539场次,全市共举办各类公益演出1200余场次,各级各类文艺团体演出近万场次。截止2016年末,全市共有文艺团体13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及文化中心120个,文化活动室1985个,农家书屋1729个,数字农家书屋130个。
     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模不足
     虽然我市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横向对比,不仅落后于全国、全省,在省内也不占优势,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相匹配。2016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3%,低于全国、全省(全国、全省均为4.14%)2.11个百分点,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仅排第七位,在关中五市中排最后一位,低于西安、铜川5.95和2.14个百分点,低于渭南、咸阳0.85和0.83个百分点。从企业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且竞争能力不强。2016年,我市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仅7户,尚未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文化产品。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优
     我市文化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行业覆盖面较低。当前,我市规上文化制造业仅覆盖45个行业小类中的3个,限上文化批发零售业仅覆盖20个行业小类中的3个,规上文化服务业仅覆盖55个行业中的15个,主要以图书、报刊零售业、工业美术及收藏品零售等文化用品,以及焰火、鞭炮制造业、印刷设备和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而影视制作、软件开发、创意动漫、网络传媒、文化娱乐、广告会展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则较为薄弱。
    (三)文化产业项目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但大部分以文化旅游项目为主,这固然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但很多项目相似度较高,创新不足,建筑布局、运营模式大部分雷同,项目缺乏鲜明特色。这种跟风式投资会带来同质化竞争加剧,不仅面临自身无利可图,还会带来整个行业的衰败。此外,当前很多文化项目运营上缺乏统一管理,以分散经营为主,这样很难达到规模纳入统计。
    (四)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发展环境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理念还有待更新。虽然很多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部分人对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发展哪些文化产业认识仍有不足。有的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还有混淆,重投入不重产出,必然会造成发展难以为继。还有的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文化产业上,对新兴文化产业缺乏了解。二是文化消费水平较低。2016年,我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686.6元,低于全省38.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4.22%,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与发达城市相比,居民更重视有形物质消费,无形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不足,这与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以及收入水平有关。居民文化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人才尤其是懂文化、有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端复合人才依赖度较高。由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足,不仅吸引不了外地的高端人才,还造成本土人才流向发达地区。人才缺失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一流的环境
     我市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在实施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并做好跟进落实工作。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一流的环境。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观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公众文化消费意识,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发展除了要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品质外,还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借鉴外地经验,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要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地优秀文化产业企业和运作团队,为本地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理念。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利用好本地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培育本土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积极走出宝鸡对外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当前,我市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艺术人才,但管理型、经营型、创意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对此,要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一方面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引进机制,以优厚待遇和良好发展前景吸引并留住文化产业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宝鸡和周边优势高教资源,加强本土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和培养,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同时建立公正灵活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对引进的人才和本地人才平等相待,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强优补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宝鸡文化建设优势在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艺发展丰富多彩,短板在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薄弱。在发展中要做到以优带短、强优补短。一是以优厚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叫响宝鸡文化品牌,形成深厚的文化氛围。二是大力发展影视传媒产业,影视传媒是朝阳产业,影响力大、利润率高,我市在这一块比较薄弱,要做好策划包装,引进先进制作运营团队,建立影视基地和传媒基地。三是坚持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等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微电影、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五)应统尽统,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统计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统计方法与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上找到结合点,积极挖潜,另辟蹊径,将可利用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加大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确保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更全面、客观、准确、及时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