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宝鸡: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编辑:李乃侠 来源:综合科 发布时间:2018-07-10 10:41

  ——2017年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7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宝鸡市各县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统筹推进特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宝鸡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2017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考核中,岐山县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太白县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麟游县、陇县、千阳县荣获2017年度全省“新型工业强县”。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宝鸡市实现县域(九县,下同)生产总值1099.28亿元,较上年增长9.6%,高于全市GDP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GDP增速1.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占宝鸡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4%,高于上年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689.27亿元和267.7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2.9:62.7:24.4,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提高,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工业发展较快,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主力。2017年,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595.47亿元,较上年增长12%,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宝鸡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高于上年2.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4.2%,高于上年2.1个百分点,宝鸡市县域工业占全市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中,麟游县、陇县、千阳县荣获2017年度全省“新型工业强县”,分别居全省新型工业强县第一位、第三位及第四位。
 
  3、投资消费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2276.87亿元,较上年增长21.6%,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固投增速4.4个百分点。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06亿元,较上年增长14.5%,高于全省县域零售增速0.9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9元,较上年增长9%,五县高于全省水平;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51元,较上年增长8.3%,其中有7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水平。
 
  4、农业生产平稳,非公占比高于全省县域水平
 
  2017年县域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9个,比上年增加7个。全年县域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业总产值251.28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49.28亿元,增长4.3%。全年县域粮食播种面积377.05万亩,产量115.63万吨。
 
  2017年,县域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81.8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2.9%,高于全市非公占比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非公占比4.8个百分点,有5个县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50%,最高的眉县达到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为0.87%(上年度数据),高于全省县域0.34个百分点。
 
  二、宝鸡市在全省县域监测考核中的位次
 
  1、宝鸡市各县在全省考核中的综合位次
 
  在2017年全省78个县域经济监测考评中,宝鸡市9县综合排名“六进三退”,排名普遍靠前,各县排名均在全省78个县的前46位,其中20位之前有5县,排名末位的太白县,
 
  居全省46位,较2016年前移21位;陇县居41位,前移9位;千阳县居43位,前移9位;麟游县居16位,前移7位;扶风县居21位,前移7位;岐山县居7位,前移5位;凤县居12位,后退4位;凤翔县居13位,后退3位;眉县居18位,后退3位。
 
  2、各监测指标入围全省前20县情况
 
  从县域各监测指标排位看,在28项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宝鸡市有7县进入全省前20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宝鸡市有6县进入全省前20位;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率、旅游收入及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宝鸡市有5县进入全省前20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及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宝鸡市有4县进入全省前20位;地区生产总值、总税收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速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速度,宝鸡市有3县进入全省前20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新增统计调查单位占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营商环境指数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宝鸡市有2县进入全省前20位;总税收收入增长速度、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宝鸡市均有1县进入全省前20位;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宝鸡市没有1县进入全省前20位,排名普遍靠后。
 
  3、宝鸡市各县在全省现代农业强县、新型工业强县及生态建设强县考核中的综合位次   表一
 
  根据省政府《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办法》(陕政发【2018】1号)文件,省政府对全省现代农业县、新型工业县及生态建设县前五名进行奖励。从上表可以看出,宝鸡市麟游县、陇县及千阳县进入全省新型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及生态建设强县宝鸡市无1县进入。
 
  四、县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规模偏小。2017年,宝鸡市县域GDP平均规模为122.14亿元,低于全省县域5.5亿元。在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中,宝鸡市仅岐山县进入全省十强县,但县域GDP仅为全省十强县平均规模的52.9%,与省内神木、府谷、韩城等“十强县”相比差距更大,西部百强、全国百强宝鸡市无一入围。宝鸡市县域经济规模偏小,经济实力有待提升。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从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监测看,宝鸡市无一县入围全省现代农业强县,说明宝鸡市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从现代农业强县四项监测指标看,宝鸡市除眉县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陇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前五位外,其余县监测指标排名普遍靠后。表二
 
  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2017年,宝鸡市县域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为40.7%,低于全市11.4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县域4.6个百分点。9县城镇化率在全省排位普遍靠后,除凤县11位、岐山23位外,其余县排名均在45位以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宝鸡市县域城镇作为经济主要承载体和吸纳农村人口主阵地作用不够。
 
  四是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从2017年全省县域生态建设强县监测看,宝鸡市无一县入围全省生态建设强县。从生态建设强县五项监测指标看,宝鸡市除凤县、太白县及千阳县的绿化覆盖率,凤翔县、扶风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岐山县、扶风县及千阳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居全省前五位外,其余指标排名普遍靠后,主要监测指标排名靠后,导致其综合排位靠后。表三
 
  五、实现争先进位、追赶超越的建议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不进则退,为落实“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实现持续增长和进位,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加速、扩量”为目标,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活力、实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1、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2017年,宝鸡市县均GDP低于全省县域5.5亿元,与周边的强县相比差距更大,并且缺少能与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相比拼的大县强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经济发展不发达,将困难重重,因此要继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凤翔、岐山、眉县、扶风四个川原县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必须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千阳、陇县、太白、凤县、麟游五个山区县,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形成独有的县域经济特色,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2、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项目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一要精准招商,突出招大引强,瞄准与产业集群相关联、上下游配套、有助于拉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体系的大企业、大项目;二要鼓励地方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培育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三要引进“绿色”项目。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以投资结构的优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实施工业发展战略,实现县域工业化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必须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产业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的优势,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工业的集中区和增长极。一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具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二是做优做大优势产业。各县要围绕资源禀赋、发展优势、龙头企业,做优做大,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各县区R&D经费投入强度,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围绕中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引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力争宝鸡市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增加新的工业增长极。
 
  4、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是要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实现粮、菜、果、畜等农业生产领域全面产业化;二是要狠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农业企业;三是要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农业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等新产业新模式,多渠道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各县要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以特色为基础,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在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优质品率和农产品转化上下工夫,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扩大绿色安全高端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升级。
 
  5、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
 
  从全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就是因为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这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一是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做好规划布局,要围绕城镇基础产业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城镇资源优势,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建设交通、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商贸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要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一批工业、旅游等特色镇,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6、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环境生态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各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全力打造优美和谐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是要通过渭河治理和植树植绿等生态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宝鸡市绿化覆盖率;二是要统筹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体制、治理理念和城里人的卫生习惯延伸到农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要狠抓节能降耗和治污防污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削减二氧化琉、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