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推进宝鸡乡村振兴

编辑:田民兴 来源:社会科 发布时间:2019-02-12 16:48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这既切中了当前农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农村发展方向。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笔者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科学处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同推进关系。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宝鸡市农村面积约占全市的90%,农村常住人口约占全市的47%,即使到了“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到55%,还会有170万人左右生活在农村。虽然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全市农村由一穷二白变成了人民富裕、六畜兴旺,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但是,宝鸡要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多维度把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约束,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带动下,宝鸡形成了以市中心城区、3个市域副中心城市(蔡家坡、凤翔、陇县)、7个县城和5个重点示范镇、94个建制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市中心建成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90万人。3个市域副中心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5.5万人、7万人、6万人,其余7个县城常住人口各为2-8万人。法门、柳林、汤峪、常兴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常住人口各为1.5-2万人。其余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0.5万人,小城镇平均辐射半径8公里。为人口向城镇流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特色鲜明,系列项目的实施也为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宝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一,城镇化目前仍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半城镇化问题突出。以2018年数据为例,宝鸡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6个百分点,如果按每年1.2%的速度计算,城镇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落后4年时间。其二,产业支撑能力仍然不够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不足。其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产融合处于初级阶段。其四,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乡村发展明显滞后。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宝鸡的乡村振兴应当在新型城镇化的助推下,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抓住发展机会,分享城镇集聚经济优势,降低对外交流成本,彰显自身特色,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⒈做好统筹规划,释放发展潜力。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迅速编制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规划,避免无序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突出错位发展,防止千村一面,重点围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编制发展规划,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⒉加快产业转型,强化内生动力。利用“能人回乡”的契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运用“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营造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使广阔的田野处处变成美丽的景区,景区处处彰显传统农耕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使农村的田园风光既有自然的景观,又有人文的色彩。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运用电商平台、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引导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企业就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鼓励开发乡村公园、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养生、果蔬采摘、劳动体验等特色服务业,提高农村常住人口非农人员比例,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 
  ⒊做好配套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改革,通过强化涉农金融政策引导,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鼓励涉农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措施,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⒋搞好机制创新,汇聚建设合力。创新自主建管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充分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积极引导和督促农户抓好自筹资金筹措,自主解决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和聚合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构建起“农户自筹为主体,项目配套为支撑,市场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⒌突出项目带动,加大农业投入。瞄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村组技术骨干等投入现代农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问题,努力培育一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把财政支农放在突出位置。 
  ⒍聚焦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兴农。强化对农村“土专家”的培养,实施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工程,支持大学生村官、科研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任职、创业。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绿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⒎实施精准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抓产业、促脱贫,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总结推广“嵌入式”扶贫、“四自一带”“村镇工厂”“旅游+扶贫”农村“三变”改革等做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光伏、电商、旅游等新兴业态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⒏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带动乡村振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探索民主决策机制。要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结合村“两委”换届,鼓励和培养回乡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尤其是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两委”班子,依靠他们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要建立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目标,法治是保证、德治是支撑。通过“三治结合”,克服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人情、友情、亲情“三情”治理弊端,真正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强法治意识,培养自律意识,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治理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