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壮丽100年 奋进新时代 宝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编辑:蔡红艳 来源:社会科 发布时间:2021-06-22 11:04

---建党100周年宝鸡卫生事业发展成就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卫生事业。宝鸡各级政府先后建立健全了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接管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发展城乡卫生事业。宝鸡卫生医疗机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人均预期寿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7岁,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解放初期,医院少、医生少,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与众多人口的局面形成强烈反差。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不断增加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医疗服务形式不断完善,宝鸡市医院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上升,医疗条件大为改善。2020年末,宝鸡市共有卫生机构2779个(含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床位数2.87万张,而在1949年宝鸡市仅有2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9张。2020年末,宝鸡市卫生技术人员3.3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9万人,注册护士1.39万人,而1949年卫生技术人员仅有1122人,医生757人。

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建国以来,宝鸡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自1950年开始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迄今医疗预防保健网已覆盖宝鸡市农村。2020年底,宝鸡市共设乡镇卫生院158个,床位4460张,卫生技术人员5624人。

疾病控制成果辉煌

预防保健队伍得到加强。建国初期,宝鸡市急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十分严重,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此,党和政府将“预防为主”列为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发展预防保健事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预防保健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20年宝鸡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341人,预防保健队伍的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疾病控制成效显著。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骨节病、克山病、麻风病、结核病、甲状腺病等得到有效控制,天花、鼠疫、霍乱、回归热、黑热病等已全部消灭。上世纪50年代初普种牛痘和大面积的霍乱菌苗接种,天花和古典型霍乱很快消灭。60年代初,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问世,宝鸡市有重点地开展了多种疫苗接种工作。1978年又全面推行7岁以下儿童实行有计划的“四苗”基础免疫,80年代免疫服务由“四苗”防六病逐步扩大到“十四苗”防十五病。随着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实现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常态化。上世纪70—80年代基层卫生防疫组织进一步健全,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疫情报告网络,传染病防治工作出现了质的飞跃。常规免疫接种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规划疫苗的针对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2020年宝鸡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创历史新高。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掠全球,但是,宝鸡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以紧急状态开展疫情防控,顺利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多年来,宝鸡市上下对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进行细化、实化,强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宝鸡市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乙肝、手足口病、出血热等6类重点传染病保持低发低流行状态。到2020年,20多年来宝鸡市甲类传染病无发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4.63/10万,比建国初期大幅度下降。

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

宝鸡的妇幼保健工作,是从建国初期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开始的,1951年,全地区在街道、农村建立接生站353个,1954年实现了村村有接生员。同时开展的宝鸡市范围的妇女病普查普治、优生优育、围产期保健等工作,较好的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

1978年,宝鸡市开展了“大干五十天,为普及新法接生而努力”的活动,新法接生率达到了99%。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由点到面的开展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

如今,宝鸡不断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行业监管,提高妇幼保健水平。2020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所、站)14所,床位1661张,卫生技术人员2317名,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0.18‰和3.03‰,住院分娩率和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均接近100%。

时光荏苒,弹指100年,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可谓是翻天覆地。尤其是近年来,宝鸡市医疗卫生工作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全面深化医疗卫生综合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宝鸡市人民群众铺就了一条稳健可靠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