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很有名堂的书叫《艺术:让人成为人》。
北京大学出版,作者是两个美国人,厚厚的一大本。
书中综述了人文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讲述人类如何不断拓展视野、提高客观、冷静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人类自身的生活的历程。因其涉及主题的广泛性、可读性,以及优美的写作风格而备受好评。
成人不成人我等并不纠结,我喜欢画人。
从事的统计专业算终生伴侣的话,写字则是“情人”,画画相当于“备胎”了。
近几年,买了好多素描头像的书,也爱看素描教学视频。
当然,困惑不少。
临帖,一笔不准的话,只能说是功夫不到家。可有的老师在起形的时候,几乎是画一笔擦一笔,怎么能这样呢?
一位科班出身的道友告诉我:画,是改出来的!
渐渐的我想明白了:神这东西,像“水中月”,只能“让我慢慢地靠近你!”若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枪结果杨六郎,那会死的很僵。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我是宅男。一下班就待在家,晚上、双休节假日亦不例外。
晚上可画一两张,星期天最多五六张。
打开电脑,选一张最像那人的头像,一笔一笔显现到画纸上。
一般的复印纸厚70-80克,我买了数刀纸,厚120克,卖家用裁纸机裁成4K、8K。高高的一摞,若把这些画完,成不了“精”吧,至少还“能”!
笔用最普通的HB铅笔,虽没软铅、炭笔黑白灰对比强烈,不见得能黑到底白到亮,但也算温和,不那么“辣”眼,以至黑乎乎脏兮兮。
很少用橡皮。
橡皮是另一支笔。素描,不仅要铅笔画的好,还要橡皮擦的好。使用橡皮是我的短腿,所以路走的摇摇晃晃。象花白的头发,齐白石、于右任先生的长髯得擦,我“留”得很费事。
当眼睛画像了,我会暗自庆幸:神来咧!
将自己的涂鸦、连同书法习作斗胆发到书画网上,有人竟以“传神”过誉。
也曾得到了一位专业人士的当头棒喝,以画会友,我们彼此加为了微信好友。
他看了我的一张,跟帖曰:
太灰,没有黑白灰的层次。然后线条很糟糕。脸部的阴影也表现出你对人体头部结构不熟,可以多画画石膏头像。感觉有点像那说明你的造型能力不错。要多临摹。
关于像与不像,他说:
“其实,画的像,只是表现造型能力的精准程度,而这幅素描是否精彩,除非画走形的,否则真不会太注意这个。精彩程度是在于:神态是否生动,画面是不是饱满;虚实、环境光是不是恰到好处等等。
当N多幅头像摆在一起,最抓人眼球的永远是神态出彩的,而不是最像的。能够表达素描艺术的画家们,画的像仅仅是一个小的方面,甚至会有意夸大某个特征。
我想起我以前老师说过,追求画的像而画,观看的人不认识画里的这个人那像与不像就没有意义了。他看到的还是这幅画是否精彩,一个眼神要比画的像重要太多!”
良师益友,金科玉律!
没事干点自己喜欢的艺业,比家长里短、穿啥吃啥有意义。
被誉为“乒坛莫扎特”、“常青树”的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他是国际乒坛公认的有史以来最具天赋的选手。1983年(18岁)第37届世乒赛开始登上国际赛场,2006年退役。他在前后2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以一人之力与从第一代蔡振华直到第六代王皓为代表的中国选手抗衡,且不落于下风。
他没以在乒坛的不俗业绩谋求乒乓球以外的功名利禄,作为爱好,对这一项目钟情的很投入、很纯粹,进入了爱好的至高境界。
艺海无涯,人有所乐,也是很殊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