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生:书 道 通 人 道
编辑:康平生
来源:陈仓区
发布时间:2016-11-21 11:46
“书如其人。”
“心正则笔正。”
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之所以名垂千古,不仅因为书艺精绝,更是他们的人格足式。
蔡京、秦桧、汪兆铭的字也很好。却无人公然师从。
因人废字。
学字的过程,也是择善如流,净化心灵的过程。
临帖,虔诚为要,如朝至尊,必无我。
象老僧沏茶,必先腾空杯子——吐故才能纳新。若满脑子都是一己的私心杂念,可乎?
形准是根本,神采依形而生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副东施的容颜,仅凭效颦捧心复制不出西施,那是益增丑陋的节奏。
学楷书,如整容,有把歪瓜裂枣整成五官端正、仪表堂堂的神奇功效,是脱胎换骨的那粒金丹!
凤姐摇身变女神。
其他书体较之楷书,表情更夸张、更丰富。
但没有楷书的整容过程,其做出来的表情会很不堪。
或以楷书为桎梏,也算道出了实情。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学书法,临帖是不二法门。而临帖就是节度其手,就是束缚(桎梏)!
人说生活可以简单,但不可简陋。没有楷书这一基本功垫底,草出来的书会很浮、很陋。“真草不草,”古人“作草如真!”所以,苏轼说:“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的。
楷如站,草如跑。跑不跌跤,方寸不乱——“草”的平衡感是根稳的“楷则”赋予的。
临习颜体,若只临《多宝塔》、《勤礼碑》,而不学《大字麻姑》,大概相当于学楷书只取法唐楷,不借鉴魏碑,档次不会很高。
临新帖,特别是不同字体的转换,那情形如同某某罪的构成要件:违背他人意志,采用暴力、胁迫等卑劣手段。强把硬鼓,霸王硬上……
慢慢地,会情投意合,称心如意。
行笔,即使是写曲笔,也应走“折”线,不应走“弧”线,不然会看上去柔若无骨。只要折得适度,毛笔固有的特性会泯没棱痕,沉淀下来的是骨力。
毛吞巨海,芥纳须弥。琢磨透一个字,推而广之,就能写好一篇字。
字的结构囊括了章法的全部要素。
一幅完整的楷书作品,作为个体的字不可以自足,要留有“缺陷”,卖出破绽,这样会给“有心人”的帮扶和弥补提供了勇为的理由,当周围纷纷伸出援手,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会跃然纸上。
如果一个个都完美无缺,那就像吾皇巡幸后宫,一个个倾城佳丽在挤眉弄眼,争风吃醋。
楷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印刷体楷书就这样。
与之相较,历朝历代楷书大家的结体都是有缺陷的,不那么理想化的。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经典的楷书作品当得起绚烂二字,印刷体只是平淡。
不尽如人意,才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施展舞台。
印刷体尽在情理之中,而出乎意料,才有一份惊喜。
所以,于明诠先生有言:书法就是“生”、“活”!
或问:“临帖是练字,这没问题。看帖有什么用呵?”
对曰:临帖,相当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辛勤耕耘;读帖则是揣摩主人心思,领会老板意图,察言观色,以避免盲目蛮干。
好鸟相鸣。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它表达了什么,但有动听悦耳的妙音享受,足矣!篆书草书当作如是观。
过去,除非有钱人家,请得起老师买得起帖。象董其昌那样的官宦、恶棍,名迹盈室,以至于有能力刻帖。
今人可谓大幸矣!
资讯如此发达。
各种字帖琳琅满目,高清印刷,原色放大,毫发毕呈,与原帖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上可以方便的看到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创作、授课的视频,如身临其境,良有益焉。
抗志希古!今人有不让先贤的条件,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