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文化

马新荣:统计四十年

编辑:马新荣 来源:计算中心 发布时间:2018-06-22 14:21

        我参加1978年7月的高考,被录取到陕西财经学院统计系,毕业后分配到宝鸡市统计局工作。从我高考报统计志愿、进入大学统计专业算起,我与统计结缘整整40年。我还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这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当年12月进行的。当时我们还是高二在校生,为参加高考,学校从高二年级七个班中通过考试选拔了五十多名优秀生组建快班,由全校最好的老师代课,我也有幸成为快班的一员。经过短期的强化学习,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这次高考我们在校生都没考上。但从这时候开始,大家都知道好好学习了。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参加了1978年7月的高考。高考完就回家务农,在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干起大有作为的事业。我一回家就担任了生产队的记工员,每天和社员一起劳动,到晚上给社员在工分本上记工分。月底进行汇总,合计(应该叫统计)出勤天数和工分,并用毛笔写出公布。从我记事起就没有了高考,后来大学招生都是推荐的,就是工农兵大学生。高考参加了,根本没想到自己能考上。国庆节过后,我收到了陕西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喜出望外。10月13号到陕西财经学院报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大学学习开始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学制是两年,而其他系如会计系的学制是四年,这才明白专科和本科区别。记得陕西财经学院的招生简章就是油印的16开大的一张纸,当时就贴在我们中学的一面墙上。我报考的是文科,我喜欢学习数学,还算是我的强项,了解到财经学院统计专业开设的课程有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觉得对胃口,就把统计专业报为第一志愿,统计后面的专修科及学制两年这些内容就没有在意。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过问,家长就更不懂了。结果就是17岁上大学,不到19岁大学毕业(毕业证上是18岁)。我不了解统计,就懵懵懂懂的闯进了统计的大门。经过学习统计课程,慢慢了解统计,也就喜欢上统计,热爱统计,属于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毕业后又荣幸地分配到统计局工作,没挪窝干到了快退休。投入统计怀抱40年,我从没有后悔过。现在,我要大声向她表白:统计,我爱你!! 
  1980年8月我被分配到宝鸡市统计局。82年春节过后,被抽调搞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这次人口普查由宝鸡市政府组织,公安,统计等十几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人口普查办公室。这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组织的最大社会调查,是和平时期的最大社会动员。政府非常重视,主管公安的副市长和政府秘书长经常在人口普查办公室办公。人口普查的日常工作公安局抽调人员负责多些,普查业务市统计局抽调人员负责多些。我这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二十出头小伙子就承担了人口普查登记、编码、问题解答、手工汇总等主要业务工作。普查后期,其他单位抽调人员都回原单位,普查办公室只留下两个人,我基本上承担了后期全部业务工作。这次普查首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那时的计算机还不能处理汉字,汇总表从标题到人口指标和主栏地区别都是英文或数字代码。编写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要先将机器汇总资料翻译。市级和县区级汇总资料的表数和表式差不多,列有地区别的汇总表市级表列到县区,县区级表列到街道、镇和公社。为了资料更细更全,我将所有市级表地区别列到街道镇公社级,这样市级资料汇编的数量就增加了十几倍。编写资料的时候,我对表格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先手工画表格,填写指标名称,填写地区名称,然后把机器汇总表上的数据一个一个的过录到表上。凡是有计算关系的上下左右之间都加总验证,以保证抄录正确。当我们打听到省统计局一位同志会计算人口寿命表时,曾担任局总统计师的李勤带着我去西安,向这位专家请教,学习了好几天,回来后就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分年龄人口死亡表计算了宝鸡市第一个人口寿命表。人口普查资料汇编由我带领人员进行校对,校对完成回来后,偶然发现有一个计算数据小数点后不平衡,便马上给杭州新华印刷厂排字车间的师傅写信更正排版数字。那时还是铅字排版,一版铅字几十斤重,要在几百个铅字版中找到这一版,是很费事的。印好的资料回来后,我及时翻到要改的这一页,发现正确无误的数据在向我招手微笑!谢谢师傅! 
  国家统计局在1983年开展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电视讲座,由全国知名大学教授编写教材、在电视上讲授,全国有几十万机关干部、企事业管理和有志统计的人员参加学习深造。后来统计电视讲座并入全国自学考试,学员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我们身边就有好多同事通过这个学习拿到大专或者本科文凭,成为统计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提高学习效果,宝鸡市局选拔了几十位学习辅导员,由辅导员给学员进行辅导。市局先选择了七、八位熟悉统计理论业务知识的同志作为辅导员的辅导员,由这些同志每人准备一个单元的内容先给辅导员进行辅导。我有幸被选为辅导员的辅导员。十年寒窗,从来都是当学生,这次我要上台讲课,当老师,我讲,别人听。而这些听课的辅导员都是从事统计工作多年、有统计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业务骨干,年龄上也都是我的父兄辈。第一次当老师,由不得紧张,由不得十二分地努力去备课。第一次登台讲课,那个紧张!明天下午讲课,今天晚上就失眠了,要讲的内容在脑中过一遍又一遍,没完没了,刹不住车。第二天上午身体僵硬、说话发颤、脸上发热、手指发抖、坐卧不安,心跳加快。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对第一次讲课,我进行了非常认真仔细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基本搞通了,有这个作基础,开讲几分钟后就不紧张了,自然了、自信了。把准备好的内容全部讲完,迈着轻松的步伐走下讲台。统计电视讲座后来并入全国自学考试,市区统计专业的学员有几百人,统计学原理这门课从此就由我一个人辅导。每周半天或一天,学员们集中在市党校大礼堂,由我给大家辅导统计学原理。说是辅导,实际是讲解全部内容。我在财院时学习了《统计学原理》,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没有一点实践经验,只是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后来能够讲授这门课,全靠重新学习。先通读指定教材,也参考大学使用教材。备课时,弄懂一个问题再进行下一个问题。那时年轻,经过几遍读写后,要讲的内容基本就记住了。明天讲课,今天晚上再把要讲的内容看一遍。讲课时,我也把教材和备课本带上,不需要打开。讲课时不看教材和备课本,一手拿粉笔,一手拿话筒,用自己的语言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每重讲一次统计学原理,我都会重备一次课。那几年多次讲课多次备课,对这门课就比较熟悉了,统计习题可以不需多思索考虑就能准确快速解答。有一年我看到统计考研题目,看后觉得基本都会解答。我体会,要讲好课,最重要的是把讲的内容彻底搞懂,认真备课;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书本知识说出来;讲课是一门艺术,可以适当加点幽默和笑话,一次讲课从课堂飘出几次欢快爽朗会意的笑声,那效果一定不错的。 
  1984年10月单位派我去福州参加国家统计系统的计算机学习班,这是我从事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起点。我局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制造IBMPC/TX,主机内存是8M,硬盘容量512M。学习回来后,计算机也到货安装了。照着学习笔记,试命令、试应用程序,输入了计算机命令或程序,计算机输出了预想的结果,会令我兴奋不已。一天我把一段basic语言程序输入计算机运行,屏幕上显现了一个红色的五角星,为展现自己学习成果,马上去叫局长过来看,杨汉鼎局长拖着肥胖的身体,咚、咚、咚,几步就跨到了计算机前,我不知怎么碰了键盘,程序出错,急得我直冒汗,怎么捣鼓红五星就是再也出不来。那时的计算机使用dos操作系统,要输入命令,计算机才执行相应的操作。要计算机做什么事情,就要预先编制一段程序。社会上形成了全民学习basic语言的风潮。结合统计工作需要,我先后学习了lotus1-2-3、dBASEⅡ、dBASEⅢ、informix数据库等软件。一边学习,一边找能够用计算机处理的统计业务。用计算机计算打印职工工资表,还发给机器打印的个人工资条,应发扣除实发一目了然,领了工资也好回家向家长汇报交账。零售物价总指数计算量很大,先算个体物价指数,然后加权计算出小类指数,小类指数加权计算出中类指数,直到计算出总指数。用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物价指数非常快捷,一次把计算公式编好,以后每次只要把每种商品的基期和报告期价格输入,大量简单重复的计算就交由计算机处理了。只要输入的数据正确,就能保证计算结果正确。编写一个月报程序,比做几个月报都辛苦,但乐在其中。高贵神奇的电子计算机在统计工作中慢慢发挥了作用,一天杨局长小声对我说:“小马,你有没有英语字典?去买一本,我给你报销”。现在使用计算机真是方便,鼠标一点或触摸屏幕,要什么就来什么。别看那时的计算机技术简单,我在80年代还真的干着高科技哩! 
  几十年来,我的工作和学习得到了局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认可。在八十年代,有五年被评为市级岗位责任制先进个人。2012年局里推选我为全省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二等功,把这金灿灿、光闪闪、沉甸甸的桂冠扣在了我这已经没有养分连自己的头发都护不住的脑袋上。局党组和张宁局长一手拿着香水瓶、一手拿着油水瓶,使劲地往我这老脸上喷。在宝鸡市统计局这个大家庭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成长的愉悦、学习的快乐、工作的乐趣、同事的亲情、集体的温暖、生活的价值、人生的真谛。 
  拥抱统计40年,我充实、我知足、我快乐、我幸福!
  统计,你好,一个老统计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