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统计局网站! 今天是: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市级统计分析

宝鸡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8-10 08:30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宝鸡崛起的筋骨。十年来,宝鸡市各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措施,开拓进取,宝鸡市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县域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十年来,宝鸡市坚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动摇,县域经济活力迸发,竞相发展。
 
  1、县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宝鸡市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先后出台了《宝鸡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暂行办法》、《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强化配套各种有力措施,宝鸡市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2014年,宝鸡市县域生产总值从135.26亿元增加到815.47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680.21亿元,增长了5.03倍;县域GDP占宝鸡市GDP的比重由38.3%提高到49.6%,上升了11.3个百分点;县均GDP由15.03亿元增加到90.61亿元,是2004年的6.03倍。宝鸡市9个县中有4个县GDP超过百亿元大关,7个县超过50亿元,而2004年宝鸡市GDP过50亿元县一个都没有。
 
  2、县域财政收入增加,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强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宝鸡市县域财政实力显著提升。到2014年,宝鸡市县域实现财政总收入51.66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41.52亿元,增长4.09倍,年均增长17.7%。2014年,宝鸡市九县财政总收入全部过亿元,其中超过十亿元县1个,超过五亿元县4个,而2004年宝鸡市仅有4个县过亿元,没有1个县超过五亿元。县均财政总收入5.74亿元,是2004年的5.08倍。
 
  在财政增收、可支配财力增强的情况下,宝鸡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民生保障力度。2014年,宝鸡市县域用于教、科、文、社、卫、农和住房保障支出比重达77.9%,比2004年高出31.3个百分点,民生改善程度迅速提升。
 
  3、县域工业迅猛发展,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十年来,为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巩固工业强市地位,我市出台了《宝鸡市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4年工业稳增长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
 
  加大县域工业园区年度考核力度,对入园企业落实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打造企业服务平台,提升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发展承载力。各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县域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到2014年,宝鸡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440.68亿元,是2004年的7.7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6.2%提高到2014年的54%,县域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对县域经济拉动力不断增强
 
  宝鸡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为宝鸡市国民经济增加后劲。2004年,宝鸡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仅为36.96亿元,2008年以来快速增长,宝鸡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在连续突破100亿元(2008年)、200亿元(2009年)、300亿元(2010年)、400亿元(2011年)、600亿元(2012年)、900亿元(2013年)的基础上,2014年跃上1000亿元台阶,达到1199.16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1162.2亿元,增长了31倍。从增幅上看,200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后,2009~2014年每年增加都在100亿元以上,县域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据“半壁江山”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是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不活不强的主要症结。十年来,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宝鸡市认真落实中省有关优惠政策,出台了关于激活民间投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宝鸡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宝鸡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49.93亿元,占全市县域GDP的比重为55.2%,较2005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占据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宝鸡市有5个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超过50%,走在全省前列,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6、山区县综合位次提升快,获奖多
 
  宝鸡市山区县虽然经济规模小,但近十年经济发展快,居全省综合位次提升快。麟游县凭借麟北煤田的开发,呈现超常规发展,在全省的综合位次由2004年的75位,前移到2014年的26位,进49位;千阳县进22位,太白县进18位,凤县进4位。
 
  
    从全省连续八届县域考核获奖情况看,除凤翔县、眉县外,其余都是山区县。凤翔县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全省十强县,凤县2009-2014年连续六年蝉联全省十强县;陇县2008年、2012年两年获全省争先进位奖,千阳县2009年、2014年两年获全省争先进位奖,麟游2008年、2009年两年获全省争先进位奖,太白县2009年、2012年两年获全省争先进位奖;眉县2014年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奖,千阳县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五年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奖,麟游县2010年-2014年连续五年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奖,其中2011-2014年连续四年居全省工业增长速度第一位。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榜中,凤县入选全国西部百强县,居第93位,改写了宝鸡市西部百强县零的现状。
 
  二、民生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
 
  1、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十年来,宝鸡市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民生投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4年,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21元,较2004年增加7390元,为2004年的4.6倍,其中岐山、凤县、凤翔、眉县等4县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宝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60元,较2004年增加了23749元,是2004年的4.04倍。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县域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宝鸡市继2005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之后,2008年实施城镇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落实。2009年对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实施蛋奶工程,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在宝鸡市全面落实,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2014年,县域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1.3%,较2007年高出33.2个百分点。
 
  3、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宝鸡市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开始实施,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实施,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较大充实,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4年末,县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9.7人,比2007年增加20.6人。
 
  4、社会保障全面建立。2009年宝鸡市全面推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大社保”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且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三、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横向对比,宝鸡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以及省内强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县域经济规模偏小。2014年,宝鸡市县域平均规模为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79.5%。凤县虽连续六年入选全省“十强县”,但经济规模与省内府谷、神木等“十强县”相比差距较大。宝鸡市县域经济规模总体仍然偏小,经济实力有待提升。
 
  二是工业化水平偏低。2014年,县域县均工业增加值为全省平均规模的75.9%。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宝鸡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5%,较全省低13.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麟游、凤县进入全省前20名,其余县区位次靠后。
 
  三是财政实力不强。2014年,县域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全省县域县均地方财政收入的50.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凤县,地方财政收入为2014年全省“十强县”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的18.1%、2013年全国百强县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的7.7%。
 
  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2014年,宝鸡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为47.83%,分别低于全国、全省6.94和4.67个百分点,七县城镇化率达不到40%。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城镇规模普遍偏小,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品位、环境质量等相对滞后,城镇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承载体和吸纳农村人口主阵地作用不够。
 
  四、新常态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既是宝鸡市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调整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1、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步伐。从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发展情况来看,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县域工业十分发达。我省“十强县”,也都是县域工业十分发达的县。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一定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步伐,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做优做大优势产业。各县要围绕资源禀赋、发展优势、龙头企业,做优做大,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二是提高产业本地化配套率。要围绕宝鸡市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战略联盟、股权结盟、企业内部配套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小企业,与陕汽集团、石油机械、宝鸡机床、西凤酒集团等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不断提高县域产业本地化配套率。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县域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争取重大专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实现粮、菜、果、畜等农业生产领域全面产业化。一是抓好水果、蔬菜、干杂果种植基地建设。二是抓好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四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抓好农产品物流通道建设,稳定农产品价格。五是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家庭农场。
 
  3、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要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做好规划布局,要围绕城镇基础产业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城镇资源优势,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要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建立城镇发展的支柱优势产业,实现“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发展目标。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建设交通、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商贸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尤其要突出医疗、教育两个重点,实现就近上学,形成“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格局。
 
  4、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县域经济首先是一种特色经济,凡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其产业特色都很鲜明。宝鸡市各县特色各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环境条件,找准产业定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一是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比较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采取一县一业或多业的策略,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加快经济转型和动力转换步伐,抓住机遇调结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目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耗能产业占比,力争宝鸡市县域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中高速增长、中高端发展的目标。